本文作者為黃永/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
許智峯在立法會大樓內奪取政府人員手機的事件,縱令輿論譁然,兼事涉女性而八卦味濃,但從謀略角度分析,此事對政局影響不大——對內,他本就不是民主黨內主流。
記得前年他正式宣布出征立法會選舉前幾天,黨內竟有人洩漏許的疑似黑材料,最終雖未影響他入閘(以至當選),但可因此而大概知道他在民主黨的地位,自非不可動搖之中堅位置。
對外,建制派即使打算透過譴責許智峯去取消其立法會議員資格,並期望順勢在補選再取一席,相信也甚難成事。雖然坊間有想法認為,按照《基本法》第79條的規定,譴責動議只需要「出席會議的議員三分之二」贊成便可通過(然後被譴責者便會喪失議員資格):假若民主黨7位立法會議員均為了避嫌而缺席譴責許智峯的會議,那最多就只有61位議員出席(即70席減去民主黨的7席,再減去梁國雄和劉小麗被取消的兩席),那建制派內的42名議員只需要41票贊成,便已夠三分之二的罷免要求。
難拉許下馬 譴責動議無關宏旨
不過以上推想卻忽略了立法會《議事規則》早已表明,所謂「出席會議議員」,當中包括全部不表決贊成的議員,即「表決反對」、「放棄表決」及「出席會議但不表決」這3類議員亦計算在內。也就是說,只要民主黨所有議員願意出席譴責許智峯的會議,就算他們全體不投票以示避嫌,出席會議的人數最多仍會有68人,故三分之二的通過門檻便是46票——因此,只得42票的建制派,尚未能達致《基本法》第79所規定的罷免立法會議員之票數要求。
既然建制派不夠票把許智峯拉下馬,而民主黨亦不見得會因此而改革其黨格,那無論是譴責動議還是鞠躬道歉,其實同樣只屬表演性質而無關政局宏旨。不過,撇除政治謀略角度,許智峯事件卻有可能在社會文化層面帶來一次契機,提升選民質素。
留意許智峯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得票為42,499票,比起同是泛民且資歷和星味均更高的陳淑莊之35,404票多20%,被當時好些輿論形容為爆冷。客觀來說,許智峯那時候於選舉論壇的表現,以至其主打政綱,也確實不算突出。
另一方面,雖然有人認為許智峯的行徑應該歸咎於政府監察議員行蹤,但為何眾多議員之中,唯獨是他的反應那麼大以至不惜奪電話再衝入男廁?況且,作為區議員的他亦往往因為較激烈的肢體衝突而曝光,如2014年跟其他區議員爭拗至遭保安抬走,又於2017年跟區議會主席吵至雙雙倒地,但許智峯堅持此乃其議事風格,謂不會轉變云云,所以今次搶電話確實難以被定性為單一事件。
選民應反省 以甚麼思維投票
從對香港社會整體而非個別派系影響的角度,「許智峯事件」可被視為一次選民教育的契機:究竟我們是基於甚麼原因投票支持某位參選人?當大家也覺得參選者政綱內容含混,選舉論壇又吵吵嚷嚷,且參選人只懂在社交網絡以金句製圖來各自表述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少選民只按以下3種思考模式,決定如何投票:
其一,政黨品牌效應——抱持這類思考模式的選民,多數屬建制派;但非建制派選民中也有不少只為支持某一政黨而投票,哪怕自己不熟悉該參選人。然而,不論屬於哪一邊的選民,他們對某黨旗下每位參選人之差異,往往不求甚解:像民主黨內首次晉身立法會的尹兆堅、林卓廷、鄺俊宇和今次事件主角許智峯,4人的風格可謂大相逕庭。
其二,自行配票——抱持此思考模式的選民多支持非建制派,目的主要是阻撓建制派得到最後一至兩席,或「拯救」估計在最後階段仍落後的非建制派參選人,故此刻意在晚飯後才去投票。這類選民不會忠於某一政黨,可視之為非建制派內部的游離票。
其三,發洩式投票——即但求投票選一些人衝擊議會,而抱持這類思考模式的選民則多屬非建制派,且以支持本土激烈陣營為主,並相對認同以肢體衝突來抗爭。事實上,許智峯亦確是民主黨當中,路綫與手法均比較激烈的一位立法會議員。
許智峯今次的做法,有沒有令到選民對他本人、民主黨,以至整個非建制派陣營失望?還是選民們應該要自我反省,下次會以甚麼思維邏輯投票?最低限度,選民應該了解各政黨的品牌形象跟其派出的參選人過去之行為是否一致;又當思考一下,肢體衝突的抗爭路綫,在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之後的成效;也不妨想一想,手中一票與其用來阻撓討厭的人,是否更應該投給自己屬意的參選人——固然,選民也要知道自己的心意如何,包括認清自我價值觀,以及認識各參選人對相關政策的取向。
貿然說議會不應罷免許智峯,而要由選民在下次選舉決定,實際上未必有意義:因為,他要在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和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代表民主黨上陣,以上的說法才說得通——可是決定許智峯能否再出戰,決定權不在選民而在民主黨。選民也不會那麼傻,把對許智峯的不滿轉化到其繼任參選人身上,更可能會覺得民主黨換人已經代表承擔了責任。
政團宜認真鋪排 如何世代交替
既然未來充滿各種換人的可能性,而選舉又是零和的博弈遊戲,各政團更應該借今次「許智峯事件」帶來的機會,認真鋪排如何世代交替:除設定下一代政治人物應有形象,也得思考怎樣提防已經退下來的前輩們干預——畢竟,要胡志偉站出來高調表明「劉慧卿的言論不代表民主黨」,那又是再多一重的政治傷害。
原文刊載於《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5月1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