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協力打贏中美貿易戰
本文作者為何君堯/立法會議員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貿易戰一觸即發。中國不願意打貿易戰,但是面對美國提出的一些不合理、不平等的要求,中國肯定不能接受,堅決回應,做出對等反制措施,這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要行動。筆者認為,解決貿易戰最有效手段就是更為積極地推動科技進步,進行產業升級,發奮圖強,憑實力打出空間,這樣才能維持我們的地位,讓害怕的人越來越怕。特朗普政府擬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所依據的是美國自身去年8月份發起的「301調查」。 所謂「301調查」源自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該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可對他國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貿易做法發起調查,並可在調查結束後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單邊制裁,包括撤銷貿易優惠、徵收報復性關稅等。可見,這項由美國發起的調查,具有強烈的單邊主義色彩。美國要維持霸主地位特朗普政府計劃對中國進口加徵關稅所涉及的10個領域,正是《中國製造2025》中列出的十大重點領域,包括電動汽車、高科技船舶和航空航天技術等,不難看出,其本質是害怕中國在科技等領域迎頭趕上美國,擔心中國會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因此才以減少貿易逆差之名,行打壓中國產業之實,妄圖使中國產業永遠鎖定在中低端水平,無法和美國的高端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競爭。事實上,對於這種取態,特朗普政府已多次暴露出來,無論是否定全球化、否定自由貿易,還是退出泛太平洋貿易協議,主要目的都是希望維繫霸權主義,推行「簡單粗暴」的「美國優先」政策。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根本不應該是問題,美國單方面採取行動的做法只會危害全球貿易秩序,嚴重威脅世界經濟。報復性措施由美國單方面提出,一旦實施,往往會引來對方的反報復措施,造成雙輸或多輸的結果。中國不想打貿易戰,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但中國也不會怕貿易戰,面對不公平、不平等的制裁堅決反擊,這是無需置疑的。這次中國的反制措施就有不少,範圍涵蓋了農業、科技、消費品、飛機及外匯等,其中有可能會付出最大代價的,就是美國的農民。2017年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佔美大豆出口總量的57%,超過其他國家進口美國大豆的總和,一旦中國加徵關稅,將會對美國農業帶來災難性後果,真正打到了痛處。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不能把世界亂象歸咎於全球化,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兩敗俱傷。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會上,習近平主席更宣佈中國擴大開放新舉措,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中國的態度:只有堅持和平發展、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在筆者看來,貿易戰對於中國的產業發展來說,未嘗不是一個機遇,當價格被限制在高位時候,低價低質的產品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在這樣情況下,應該花大氣力尋求突破,搶佔技術先機,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做到美國對中國越限制,中國的產品就越優質,憑實力打破美國的制裁,這是中國破解中美貿易戰的關鍵。香港難置身事外應共同應戰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打貿易戰,受影響的不只是中美,而是全球性的,對香港的影響更不可低估。對此,香港政府和民眾對於貿易戰中香港的處境、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應有清晰的認識。今年2月,美國決定對進口鋼鋁徵收高關稅時,就曾針對香港,以出口嚴重損害美國產業,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建議對這些產品徵收23.6%的關稅。可見,在美國單方面、帶歧視性的霸權主義政策下,奉行自由貿易的香港難以置身事外。在中美貿易順差差額中,約有上千億美元的順差是通過香港以及其他貿易中轉口而來,很多港資企業產出「中國製造」的產品,意味着中美貿易戰中,香港並非觀眾,很可能捲入其中。對於這場貿易戰,香港政府和商界應及時評估,未雨綢繆制定對策。更重要的是,香港應與內地更緊密聯繫,抓住國家經濟發展給香港帶來的機遇,將「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轉化成推動香港前進的動力,同時積累人才及市場優勢,依靠自身努力和國家支持,相信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化解貿易戰帶來的衝擊。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8年04月24日
原圖:ourhkfoundation.org.hk、xinhuane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