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汲派錢教訓 預算案路更艱難
拒汲派錢教訓 預算案路更艱難
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後大約一個月,終於在社會壓力下改變主意決定派錢。
歷史的確不斷重複,這次的劇本和2011年那次人人派6,000元時何其相似。二次派錢事件有太多相同之處:坊間早已預料政府會有大額盈餘,早有意見認為應該像澳門那樣派錢,政府以審慎理財為由拒絕,財政司派糖不足而廣受批評,政府初時還堅持己見但最終在壓力下「跪低」。相信大家和筆者一樣對2011年派6,000元的經過記憶猶新,所以對政府這樣善忘覺得匪夷所思。
經驗足派糖仍不均 令人費解
筆者認為這次政府不單止沒有汲取上次的教訓,其實做得比上次更差。當年香港沒有派錢的先例,政府不接受提議也是預期之中。大家可能還記得當政府宣布派6,000元時,很多人還以為自己聽錯。可是這次有了順利派錢的經驗和市民對再次派錢期望大大提高後,可以說政府要再派錢的壓力比2011年時大了多倍。而且今年的財政盈餘比2011年還要高得多,早前坊間不少人對政府再派錢沒有懸念。
換句話說,連筆者也預計預算案會派錢,因為有前車可鑑,不派錢的後果堪憂。到現在筆者還對政府犯下這個低級錯誤感到非常詫異。
更甚者是政府不單止沒有直接派錢,在派糖方面也做得比以前差。這次派糖的受益者主要是納稅的中產家庭,他們受惠於退稅、調高免稅額及稅階的改變。而基層家庭所得的卻不如往時,自然令到他們和代表他們的政黨猛烈批評。政府已有多年的派糖經驗,向誰派、如何派及有甚麼後果等全部也有先例可循,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底為何再次發生派糖不均的情況,實在令人費解。
非全民受惠 4千元標籤失敗者?
另一個敗筆的地方就是這次派錢不是人人有份,而是要通過幾關審查才有資格。按現在公布的資料,要全部符合以下數個條件:今年12月31日前年滿18歲或以上持有香港身份證,沒有物業,不受惠於退稅及沒有領取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殘疾人士津貼或低收入津貼等才可以拿這4,000元。有資格審查就代表這4,000元不是與民共享的措施,而是一個由關愛基金出錢的扶貧項目。2011年時人人可以很開心地四處分享那6,000元的用處,但現在誰公開說自己拿了這4,000元就代表自己是窮人,是社會低下層,更嚴重的標籤就是廢青,是失敗者。
所以今次派錢和上次的正面效果是沒法比的。政府現在開了無條件派錢和有條件派錢的二個理論上不同概念的先例,往後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期望更高,更難滿足和更易不滿。
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2018年4月3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