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敲打日本到敲打中國
從敲打日本到敲打中國

建交近40年,中美關係進入一個關鍵期。被美國傳媒形容為「用小刀迎戰手槍」的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大家都關注在政治上誰佔上風?在投資上如何避險以致化危為機?


美國今次向中國大打貿易戰,其實是試圖復複上世紀80年代的「敲打日本」,當年的日本選擇屈服「自殘」,將日圓在3個月內升值20%、3年升值86.1%,結果導致泡沫經濟,並帶來「失落的二十年」。現時中國奉陪到底式的強勢回擊,是正確的選擇。與日本不同的是,中美的出口結構差異較大,兩國產品未形成直接競爭;至於巨大的內需市場,更是中國最重要的籌碼。


快速崛起的中國,難免會面對貿易保護措施的「圍剿」,貿易衝突雖會在短期內對持份方的經濟造成「攬炒」式衝擊,但衝擊波會在中長期被消化。今天的中國,內需韌性仍較強,宏觀政策亦有較大的騰挪空間,加上一帶一路的新機遇,足以抗擊種種外需波動。


爭議本是正常經貿關係的一部分,關鍵在於雙方是否願意本着理性、建設性和務實的態度,妥善地管控和處理爭議。花旗銀行的「貿易戰:天不會塌下來」研究報告認為,根據過往經驗和特朗普的商業背景,相信最終會尋求與中國達成協議;並指若果貿易戰成為中國推動改革及達致「優質增長」的原動力,中國應欠特朗普一個大感謝。


原文刊載於《都市日報》2018年3月26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