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三月廿二日
不一樣的三月廿二日
今日是三月二十二日,看來沒特別的日子。但筆者日前出席一新書發布會,卻發現三十年前的今日,即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原來是內地房地產發展一個重要轉捩點。當時上海市以國際招標的形式把第一塊土地批租出去,屬內地首次。負責此批租項目的內地退休官員打趣說,當時此舉帶來兩大震撼,第一,是共產黨要賣地;第二,是共產黨在香港賣廣告招標。背後多鮮為人知的是,原來促成此事的是一群香港專業人士,卻為內地土地住房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產黨賣地是神話? 熟悉內地土地制度的業界高人指出,三十年前,在內地土地擁有權的問題十分敏感,能夠令土地從無償使用轉為有償使用、有償出讓,成功地揭開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殊不簡單。隨後更為內地各省市的土地住房制度,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方政府藉此取得資金改善基建、民生,民眾可以擁有自己的住房,安居樂業。 港專業人士無償奉獻 記錄了這個過程的新書《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試點親歷者說》把當中的挑戰、甜酸苦辣都一一記下來。書中記載了上海當時是一窮二白的年代,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在到過香港「學習」的部下推薦下,找來當時才三十出頭的年輕專業人士梁振英,了解如何在內地進行土地改革的工作。後來上海市政府更專門邀請梁振英、簡福飴、劉紹鈞、羅康瑞等七位香港專業人士擔任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諮詢顧問。這群專業人士無償的付出、甚至自掏腰包,多次來回上海促成這次制度改革。 根據時任上海市土地批租辦公室副主任王安德憶述,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和其他香港專業人士,在上海第一次搞批租土地的時候,除了給予意見,梁振英更幫忙起草標書,並建議他們要做個英文稿,用於國際招標,所以還給他們做了翻譯;這份標書成為了國家第一次土地批租國際招標的標書,被批租出去的上海市虹橋土地最後被日本華僑買下,成為今天上海太陽廣場,金額逾二千八百萬美元,遠超上海市政府預期。正正是因為批租土地得來的寶貴資金,使當時上海政府可利用資金去規劃、發展城市,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 民眾有實在獲得感 新書發布會上,一位年輕的編輯嚴亞南分享說,她也是做本書才知道,她自己一家原來也是這場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得益者,她們家也是在九十年代以八千多塊人民幣,買了一套房,一家生活安定下來,而今天那套房子已價值好幾百萬,有實在的「獲得感」。 三十年後的三月二十二日,內地房地產已是一番新景象。當年這群因國家改革開放而到內地無償奉獻專業知識和力量的年輕專業人士,造就了一個個神話。今年也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些前輩給了我們甚麼啟示呢?在國家深化改革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的大國策下,香港又如何貢獻我們的所長呢?值得大家思考。 原文轉載自 2018年3月22日《星島日報》 原圖:《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試點親歷者說》內配圖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