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不容小覷 共存更要共融
少數不容小覷 共存更要共融
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文化多元、種族共融的地方,長期發揮民族、文化大熔爐的特殊作用,結集了大量不同國籍、族裔和社會背景的人士,在這裏尋找機會、實現理想。居港外籍人士雖屬少數,但其能力和貢獻卻絕不容小覷,若要推動多元兼容,就要讓所有對港有心有力之士共存共融共榮。
少數族裔融入社會難
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國際都會,在730多萬人口中,撇除外籍家庭傭工,截至2016年的統計,約有26萬少數族裔人士以港為家。他們的上一代,有些甚至更早已在香港落地生根,早已成為地道「香港人」,在社會的不同崗位,為香港發展作出貢獻。少數族裔人士在融入香港社會的過程中,難免會面對一些困難,特別是受限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即使居港多年甚至多代,仍未能完全融入社會;不少仍處於被邊緣化的處境,缺乏向上流動機會。就此,鄰居和朋友之間的守望相助和理解體諒,政府的支持措施,以及社會服務團體的適切服務,對協助他們真正融入香港這個大家庭起著關鍵作用。
須消除種族歧視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日前出席一個「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活動時指出,消除種族歧視,推廣種族共融,建構和諧社會,需要整個社會的投入和支持。政府十分重視支持少數族裔的工作,通過制訂相關法例、就業、就學、社區參與等支持措施,協助少數族裔人士享有平等機會;並且爭取在今年向立法會提交多項與《種族歧視條例》有關的法律修訂建議。
聯合國於1966年將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藉此提醒每一個人,種族歧視對社會的傷害,並鼓勵大眾致力促進及傳遞有關種族融和的信息。其後,隨全球一體化和經濟騰飛,多元共融在上世紀最後的二三十年裏,成為體現自由民主的一種「普世價值」;然而,持續多年、解決無方的國際難民問題,又出現鐘擺般的逆向操作,將外來移民和不同文化,視為引發包括失業、治安、恐怖主義等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
香港根基淺薄,沒有多元共融,何來「本土價值」?如何譜寫經濟奇?多元背景帶來創意空間,社會得以茁壯發展。然而,一些狹隘的民族及地域觀念,加上受到「假難民」問題的催化,間歇性地出現一些涉及種族地域,帶有鄙視性及嘲諷性的言行,不但窒礙社會和諧,亦損害香港一向崇尚多元和國際城市的形象。盲目排外並非自尊自大,只是自卑自欺,大家既在同一屋簷下,還要再分你我他?偏見和歧視都屬心魔,包容共濟、互助互諒才是王道,只有建立尊重差異、多元共融的社會,才能實現香港的共同目標和理想。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8年3月17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