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大多數應有的反思
沉默大多數應有的反思

距離3.11 立法會補選還剩下數天,各陣營的助選工作愈來愈頻繁和活躍,甚至有市民已對鋪天蓋地的選舉工程感厭煩了,忍不住投訴「點解又有選舉」。說實話,3.11 只是中途站,如無意外的話幾個月後將會有另一次補選,然後又到區議會選舉!對市民和助選義工來說又怎會不煩死、累死?兩次補選背後又會浪費多少公帑、資源和社會精力?如非兩次補選,社會是否可更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變得更不一樣?


為何會有兩次補選?因為2016 年立會選舉後有6 名反對派人士拒絕依法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甚至藉公開宣誓的機會肆意羞辱國家與民族,故促使了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第104 條釋法,最終被本港法院裁定失去議員資格。無疑,不必要地導致補選的責任在反對派身上;如果劉小麗、姚松炎等人當初老老實實地宣誓,履行議員既定憲制責任,根本就不會發生補選,不用浪費公帑,市民便不會經常在facebook 看到選舉廣告、在街上接到選舉單張。


料反對派看高一線建制派選情看淡


在選情方面,筆者感到社會正經歷由政治冷感到政治發燒,現在又重新冷淡下來的階段,故估計投票率會較2016 年立會選舉和補選更低。但由於反對派在立會選舉一直佔優勢,而且是次選舉並無特別具分量的中間派人士參選,故估計反對派始終看高一線,建制派難免陷於苦戰,選情看淡。


事實上在早前反對派初選,縱然主流媒體報道不多,投票站也僅有幾個,但最終投票人數仍遠較預期高,可見反對派支持者投票意識確實很「鐵」,到正式選舉時只會更踴躍出來投票。


與一般立會選舉不同的是,補選的勝負分野不在於配票或鼓動基本盤出來投票,而更在於爭取一些政治立場比較不穩定的中間選民支持。而由於預期這次補選投票率偏低,故「沉默大多數」更加重要,每一票也有分量,可左右大局。


何不嘗試改變?


筆者知道,即使是中間選民也好,過去也較傾向反對派,否則也不會有「六四比」。然而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立會有了直選,投票予反對派那麼多年,一直以來把希望託付予反對派,又有什麼結果?香港是否變得愈來愈好?社會是否愈來愈和諧穩定、政府愈來愈高效、市民愈來愈開心?大家真的喜歡香港變得愈來愈政治化嗎?有人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當時會有反對派不斷為反而反,千方百計阻撓政府施政,不斷挑起社會爭議、撕裂和分化香港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與其作出一樣的決定、得回一樣的結果,何不嘗試一下改變?看看改變之後可否挽救沉淪中的香港?


(編者按: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候選人另有鄭泳舜、蔡東洲)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03月07日


原圖:大公報圖片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9.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Arial Unicode MS';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21.0px}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9.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