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預算案提出為多元經濟、投資未來,及關愛共享三大方向,實是「理財新哲學」的最佳體現。
經7年倡議,筆者喜見「新」財爺拒絕前人的抱殘守缺,摒棄「公共開支不超越20% GDP」這個全無科學根據、令我們9年對經濟及社會投放不足,如造地規模減少9成、沒有興建大型醫院等,令現時樽頸處處,層層矛盾的極無謂財政緊箍咒!
盈餘「四六分」 平衡遠水近火
由2018/19年起的5年,公共開支都將會是GDP的21%,惟仍少於去年政府收入佔GDP的23%,所以保守仍是年年有餘的格局,意味以後仍有空間加碼,但肯定是走出了「為民應使則使」堅穩、有建設性的第一步。
同時,財爺提出盈餘「四六分」,40%作短期紓緩,撲救「近火」,60%則用來創造「遠水」根治問題、投資未來,實是上佳的平衡策略。若全數盈餘只作一次性派糖,雖然能「多買」掌聲,但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相反若全數作長遠投資,則市民短期痛楚亦難有紓解!
整體盈餘分布標本皆治,細分的項目亦是一樣:例如既有即時見效的福利金「三糧」和退稅,但亦有考慮中產家庭供養父母和子女的負擔,調高免稅額9%至20%、預留150億元推行取消強積金對冲等長遠措施;醫療方面,既有增加長者醫療劵金額,亦有預留3,000億元推動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等,可謂巨細無遺。
預算案亦指出,2017年實質GDP增長3.8%,顯著高於過去10年2.9%的趨勢增長。就業是20年新高,加上環球經濟穩步復甦,需要政府幫助的人應較之前少。既然如此,運用公帑時便應聚焦扶助最有需要的人,以及即使經濟增長也無法完全受惠的群組,例如向貧困家庭學生每人派發2,000元,是幫助「拉平起跑綫」的積極一步。
增加稅階 如「恒常化」退稅
這亦是一份對社會極有承擔的預算案。例如,在不考慮退稅及紓困措施的前提下,財爺預測政府未來五年都將錄得盈餘。換言之,政府已全面檢視稅制,推出兩級制利得稅、增加稅階等,對此,筆者的理解是這某程度「恒常化」了退稅的一次性措施,減輕納稅人負擔,而投放回社會的資源也會持續上升,積極地均富及扶弱。
面對這個20年來最有財力、盡心及努力的政府,作為市民,筆者認為最起碼應有「市民責任新哲學」回應!就是自己盡責任照顧自己,例如支持政府覓地、建醫院、向新興產業公司提供來港誘因;有能力者亦可購買公共年金,尤其是政府已提供稅務優惠。
財爺亦表明會在土地和人才方面創造容量。筆者盼望這能得到社會的全面配合:議會不要空喊口號、盲目拉布,讓各項填海、新發展區等項目免受拖延;區議員和居民能夠將心比心,摒棄「別在我後園」(Not In My Back Yard)的心態,換來劏房戶更快上樓的機會。
又例如,預算案稱會研究加大培訓醫療人才的容量。不過,無可否認培訓醫療護理人員需時,要立竿見影似乎無可避免要有序地輸入外地勞工。正如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指,安老院舍人手空缺率達18%,雖然政府已着力改善薪津、提高資歷架構等,但人手壓力仍然嚴峻。勞方團體能否理性探討相關方案?
可能有人擔心,財爺大膽花錢,會否影響財政可持續性?筆者認為這絕對是過慮。正如羅兵咸永道(PwC)的研究指,未來10多年,近8成以上的全球經濟增長,都集中在亞洲,尤其是中國。香港不可能有「大白象」工程,各大跨界交通基建只是把我城與區內優質客源接軌,令生意長做長有,亦因此數以千億計的投資,必定會如赤鱲角機場、西鐵、港島南綫等帶來倍數回報!
時間不等人 造地需兩倍速追回
加上,香港人深信「自食其力」,即使政府增加社會支援,亦不怕福利主義抬頭:隨着經濟好轉,雖然退休長者(即沒有收入)人數不斷上升,但綜援個案仍然持續下跌,創出15年新低。而且,雖然財爺引述財政儲備為1.17萬億元(包括房屋儲備金),等於約30個月的政府開支,但其實若計及金管局的累計盈餘7,149億,政府可用儲備達1.89萬億,等於近48個月政府開支!
回顧2000/01年起的4年,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等打擊下,樓價大跌65%、失業率高見8%,總赤字也只是1,730億元,等於同期9個月政府開支。如今,在扣除9個月的「保險」後,我們還有逾1.5萬億元儲備,等於39個月政府開支!香港既不愁需求、又有豐富儲備,又處於集中全球增長最快的熱點,香港年輕人實已「盡贏在起跑綫」。
不過,時間不等人。以土地為例,過往10年,我們造地的規模比之前10年下跌了9成:簡化來說,若較早10年造地是100公頃,最近10年只造出了10公頃。若我們希望在未來10年,一次過追回20年的造地規模(即20年造200公頃),則我們便要在未來10年造地190公頃,即較早10年的近兩倍速度!所以以後追加投放時政府的支出一定超過20% GDP而且在一段時間可能很多,不過因為這些支出都是投資性的,其回報一定是會在以後年份賺回來的。
結構性盈餘 受惠結構性機遇
任何機構都有「企業文化」。試想像一位高級官員雄心壯志寫下政策計劃書,提出大刀闊斧、創新利民的措施,但財金官員持續錯誤地「看淡」香港,以為外圍危機會打擊經濟,令政府出現赤字,自然會拒絕有關建議。如此年復一年,多麼熱誠滿腔的官員都難免意興闌珊,造成避事懶政的風氣。
但到今天市民及官員已沒有「無錢」這遮醜布:過去10年財政年度當環球經濟仍然不景,若計回各項派糖及注資不同「小金庫」(如房屋儲備金)的款項,政府收入佔GDP平均達22.4%,相比政府開支佔比只有17.3%,亦因此產生了平均佔GDP 5%以上的財政盈餘。換言之,財政盈餘絕對並非周期性,而屬結構性!
受惠於結構性增長機遇,同時為了補回過往的投放不足,在大幅增加投資性開支的背景下,筆者預期政府總開支在未來幾年高於GDP的25%也不出奇。但如上所述,這些是可以帶來倍數回報的投資,毫無必要憂慮。
香港開埠以來最多機會黃金10年,不把握一定無艇搭!
早於2010年代初,隨中國中產初步崛起,香港可享的經濟機遇已經愈來愈大,但由於政府未有迎好而上,投資把香港的餅造大,容量不足下香港的實際表現便與其潛質有所落差。
隨着國家經濟逐步由投資、出口帶動轉為消費帶動,中產人數增加,對優質服務需求擴張。這通俗來說是「食正香港條水」,因為香港93%的GDP都是服務業!但由於容量持續不足,香港的實際表現和潛質落差亦更大。
未來5年,若我們繼續過往「小修小補」的思維去設計和執行政策,則香港失去的機遇「裂口」會隨國家高速增長變得愈來愈大,終有一天令香港變得無關痛癢!
港財力豐厚 勿小修小補
眼前一例是阿里巴巴宣布在新加坡成立首間合資研究院,集中研究人工智能(AI)。4年前我們因上市條例落後,把阿里送走到美國上市;財爺表明AI是本港創科的四大重點之一,如今行業巨擘落戶新加坡,失誤正在不斷複合增長,正是蘇州過後無艇搭的最佳展示!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相比西方成熟經濟需求不足,要支援社會弱勢也苦無資源,有心無力;香港則財力豐厚,只是「有力無心」。不過,(財)力不能無中生有,心卻是一念之間的轉變!期盼本份預算案能喚起官員們加入政府時,希望建港利民的初心,充分利用豐碩資源,讓公共投資與社會福祉同行!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03月02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直播截圖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ingFang HK';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19.0px} p.p3 {margin: 0.0px 0.0px 10.0px 0.0px; font: 16.0px 'Trebuchet MS';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19.0px} p.p4 {margin: 0.0px 0.0px 10.0px 0.0px; font: 16.0px 'PingFang HK';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kerning: none} span.s3 {font: 16.0px 'Trebuchet MS'; font-kerning: non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