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元的反思
幾個月前遠在英國的大女兒傳我whatsapp問:「香港是不是有錢派?」我莫名其妙,原來孩子的同學群組都收到這樣的訊息:財爺效法澳門開倉派錢,財政預算案將公布每名有身份證港人可獲發一萬大元! 沒多久我的友儕間都開始都收到這樣的「獨家喜訊」,我覺得不像今屇財爺的理財風格,反而懷疑是有心人刻意拋出來,製造大眾的期望,然後導演大眾的失望,居心叵測。 這天,財爺揭盅了,有派錢這一環,中了一半,不過不是全民派錢,而是給合資格基層學生每人二千。 「林鄭比大陸乞兒都五百啦……」早料到有人會這樣說。 香港是一個你派錢他說你收買人心,不派錢他說你官商勾結的地方。曹操都有知心人,關公也有對頭人,以這樣的平常心來看世事,人就會豁然開朗了。 這二千蚊該不該派、或者派得對不對,由經濟學者來分析、政治學家來解讀吧,我作為三孩之母,我會想,無論你家孩子有沒有資格拿,不妨以此二千元趁機做做教育。 對中產孩子來說,二千元不是什麼大數目,大家上街時不妨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不少中學生背上孭的書包,來來去去是那幾個名牌,有個叫Gregory的牌子特別受年輕人歡迎,那背包,閒閒哋都二千元一個。 還有腳上皮鞋波鞋也有名堂,返學黑鞋是Doctor Martin,體育課那天換對Asics,都是過千元才有交易的貨品。二千元,如果落在中產孩子身上,我想大部分機會是這樣花掉。 這代人已沒有上一代的努力儲蓄概念,天降橫財,除非數目特大,否則還是花掉算,買個開心。我父母那代人如果每人派他一萬元,他們會一家出外吃頓飯,然後儲起,完了。到我們這代做父母的,如果每人獲派一萬,我會一家去一趟旅行,花剩才儲起,不過,我想是「用突」多過「有剩」。 孩子用錢,我要她們先考慮兩個原則:需要還是想要?你需要一部新手機?還是想換一部新手機? 於是,對於政府派錢,我也以此心態衡量,尤其當我們沒份享受盈餘的福利時,我會開解自己說:到底這筆錢,是我需要、還只是我想要? 原文轉載自《幫港出聲》 2018年2月28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