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黃永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撰寫網誌,指政府即使願意投放大量公帑,興建安老院舍的進度仍會極其緩慢:由規劃到開幕可以需時9年至19年!
固然,身為政治問責官員,局長自不會把這個數字背後真正的原因明文道出——許多香港人拜年時雖盡顯孝心,現實上卻視安老院舍為厭惡性設施,口裏縱狠狠批評港府未有加強安老服務,但當院舍要在自己家附近興建時,卻又大力支持當區區議員全力反對,部分立法會議員更協助地區樁腳在工務小組和財委會暗中拉布,即不直接反對安老院舍,但在同一項目其他細節諸多刁難,直至過了選舉為止。
筆者便親眼見過,好些立場向來左傾的議員,平時口口聲聲說要為低下階層打拚,卻在區議會明言反對興建安老院,在沒有鏡頭直播下,講一套、做一套,甚為可恥。
羅致光說另外一個興建安老院的途徑,是在個別發展項目的批地或賣地條款中,硬性規定買家興建具基本設施的安老院舍。但這種做法依然需時約7年;快不了多少之餘,政府既要以獎券基金支付建造費用,也要由社署物色營運機構,也就是省不了時間亦省不了錢,在本港人口老化海嘯來臨之時,絕非長期護理服務(long term care)的持續發展之道。
說穿了,現時香港的地價和租金高企,聘請護理員又那麼困難,是故絕大部分私營安老院的質素,即使在政府多年來買位計劃的催谷下,仍然遠低於由NGO營運的資助院舍的質素。
另一方面,資助院舍的營運成本雖高,卻始終未達致商業世界的效率,故許多中產還是抗拒住進安老院,有條件的寧可聘請兩位外傭,令周日可無縫交接。
誘因不足責任重大
比較符合成本益的是,為市場提供高質素的安老院舍;約20年前,政府考慮以免地價方式,鼓勵地產商在其新發展項目內加建安老院,有關安老院的擁有和運作權屬發展商所有,希望藉此開拓高質素安老院舍服務。相關政策拖至2003年暑假才推出,當時沙士後冧市,自然沒人問津。
其後要到2012年,才有第一宗成功個案。為什麼15年來只得一單?誘因不足固然是主要因素:發展商要持續營運院舍的責任很大,且跟地產或工程生意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什麼synergy,與其免地價,不如正價買入並盡快興建,趁市道暢旺甩手套現好了。何況,樓盤包含安老院,對很多置業人士來說會產生負面效果,影響單位賣價的話,不如不建安老院以免除相關風險。
然而,如果真的有良心地產商的話,便應該善用以上計劃,多建一些像北角丹拿山「雋悅」那一類高質素長者樓盤加安老院(此項目由房協負責),為日漸老化而又有購買力的本港中產人口謀出路——行動靈活時住在一個提供高質素服務的長者社區,到年老時不用搬走,而只須住進樓下的優質安老院,並可繼續和附近的老朋友閒話家常,不用重新適應。
我明白,年輕人的置業需求很重要,但若然良心地產商可以為年老中產提供真正優質的安老院,也是功德無量,且其副作用是讓這些中產遷出原來的物業,或可間接提升私營物業市場的供應量。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8年2月27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ingFang HK';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19.0px} span.s1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kerning: non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