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灣區創科機遇
把握大灣區創科機遇
本文作者為李世榮/沙田區​議員

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土壤不足,與過去特區政府後知後覺有關;另外,去屆政府實事求是成立創科局之際,又逢反對派為政治本錢肆意「拉布」,讓創科局的成立足足遲了3年,在毫無合適政策支援的情況下,也難怪港商會持「Hi-tech揩嘢、Low tech撈嘢」的心態。最讓人痛心者,莫過於過去有不少創新科技為別國別地作嫁衣裳。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想方設法,在港推出合適政策,同時把握大灣區的機遇,讓香港的創科儘管不可成為made in Hong Kong,也可made in China,而不是made in USA。 香港有享譽國際的科技大學以及其他院校,向來不乏創科人才。當中,最讓筆者有深刻印象者,莫過於數年前的GOOGLE GLASS,竟然是科大的研發成果,卻由於沒有港商投資,最後讓GOOGLE成為了其生產商。雖則GOOGLE GLASS最後因私隱權等問題而停產,但已證明港人的科研水平屬世界級水平,卻由於香港沒有土壤而導致計劃拱手相讓。 其實,近年廣東省的創科發展一日千里。當中,筆者最為熟悉的東莞市,更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港澳台的創科人才駐足。當中自2016年出台的《東莞市莞港澳台科技創新創業聯合培優行動計劃》,對港澳台創科人才的支援較為完善,除了有創業啟動資金、培優資金及投融資機制保障,以及提供辦公場地支持之外,也為進駐企業提供人才培訓,以及參展、交流等平台;更甚者,還對港澳台創科人員有不錯的生活配套保障,例如住房配套、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等等的保障支援,可謂一站式的支援配套,支援到底。 當然,現時香港已有多種創科基金上馬供本地企業申請,也有不少一站式服務支援創科公司成立。最近,立法會通過了「創新斗室」,以可負擔的租金水平,提供設計靈活並配以輔助設施的住宿單位,吸引人才。不過,特區政府不應滿足於此,更應深知不進則退,參考內地甚或外國的創科支援經驗,讓港人真正看見政府的決心,讓香港盡快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8年02月26日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