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個星期五,在立法會外都出現群眾聚集,反對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就新界東北發展作前期規劃工作。在民主社會,群眾聚集表達政治訴求,本來不需大驚小怪。因為民眾享有集會自由。
在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雖然港人不享有太多民主權利。但是,自1971年開始,港人便開始享有集會自由的政治權利。一段長時間政治權利和經濟發展齊步向前的太平盛世。若讀者和筆者一樣,早年曾參與保釣等群眾運動,都應該記得,市民集會自由的政治權利,當年得來不易。
和平表訴求 政府讓步例子多
在1970年前,受1956、1966、1967年三次暴動影響,大部分當年中、壯年人士皆視群眾運動為畏途。他們覺得,走上街頭參加政治活動的人都是攪事分子,不懷好意。當年,先有司徒華帶領教師爭取中文為法定語文,後有學生自發的愛國保釣運動,起初都得不到社會全面支持。直到1971年7月7日,維多利亞公園逾千名學生和平、愛國的保釣集會受警察武力驅散,反為帶來社會各界,包括傳媒,對血流披面的學生表達無限同情。
群情洶湧下,港府回應社會的訴求,在香港5個地方,包括維多利亞公園及九龍摩士公園等成立示威區,容許市民在公眾地方集結,表達意見。是港府用具體措施,首次認同市民擁有和平集會的權利。
令香港人引為自豪的是,40年來,港人街頭集會表達政治訴求,都是用和平、理性的方法和語言。使社會各界對和平集會改用正面的眼光看待。連7月1日等的大型集會,人群都是秩序井然。沿途建築物絲毫不損。所以,近年的大型集會,常常見到扶老攜幼的場面,連嬰兒車也不時成為群眾集會的常客。
而誘發群眾走上街頭的,通常都是一些極不受歡迎的政策。群眾的訴求合理,容易得到社會各界支持,所以示威者毋須使用武力。示威行動令政府修改政策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反觀最近在立法會內外的政治事件,訴求的主題是要政府撤回發展新界東北的前期工作撥款申請。
發展新界東北 解樓貴不二法門
對大部分港人來說,在新界將原農地發展成為新市鎮,是麥理浩年代以來,解決港人住屋問題的不二法門。熟悉香港城市發展史的人都知道,居住港島及九龍半島的人口在過去數十年長期維持在稍多於100和200萬水平。居住新界的人口則由發展新界新市鎮前的數十萬,增加到現時的400多萬。
而且,新界的居住環境比市區的寬敞,是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條件的有效做法。現時土地供應緊張,樓價高企,港府繼續發展新界,當然是合情合理的做法。而且多次民意調查都顯示,發展新界東北是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
反觀,最近立法會外抗爭群眾的訴求,不少是要維護私利。在一個地少人多的城市,提出要保留農地,不發展房屋,訴求明顯不合情理。
不錯,現代城市皆看重保育與發展的平衡。但今時今日的香港,當公屋輪候冊上有逾20萬個申請家庭的時候,示威者反對新市鎮發展,實在太過脫離現實,違反民情。而且,抗爭者反過來批評政府的提議是「暴政」!無論如何,都是誇張失實的說法。
立法會內外抗爭 政改無寸進
示威者不單訴求不合情理,更出現香港少見的群眾暴力事件,造成立法會保安員受傷。人群用竹枝撬門,用鐵馬衝破立法會外牆。集會者破壞了多年來港人用和平理性表達政治訴求的優良傳統。上周五,更有兩名少年在立法會附近被發現攜帶武器而被捕。若他們的武器在混亂場面中被濫用,後果不堪設想。
香港近兩年的政治生態進一步劣質化,竟然出現藉群眾集會,用暴力手段,爭取打倒獲主流民意支持的政府提議。
而此等劣質政治行為,出現在港人要和中央政府商討政改方案的時刻。筆者不願揣測當事人的動機,但激進的政治行動當然無助政改的推動。若因政改原地踏步,加深兩地矛盾,對香港有何好處?
所以,筆者要再借本欄發出呼籲,面對紛亂政局,港人要保持頭腦清醒。最近立法會內外出現破壞性抗爭,絕非港人之福。不單問責及公務員團隊要緊守崗位,知識分子及公民社會亦要提高警惕,為維護香港社會秩序出一分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