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選舉惹的禍
農曆新年期間,發生一則小小新聞風波。有電視台報道,前特首涉UGL事件已結案,律政司確認不採取法律檢控行動,廉政公署亦已結束調查;但政府深夜發表聲明否認。報道沒引起多少談論,反正獨家報道常有,政府否認亦常有,算是常態。 事後有內幕分析說,政府否認,是由於立法會補選逼近,怕事前宣布,會不利選情。若消息屬實,倒也不令人驚奇,或者只能為梁振英喊句冤,因要多待好一段日子才弄個水落石出。選舉既是政治競技場,鬥的是政治考量,要知進退,折衷和妥協免不了,看準時機,選舉更是政治爭鬥的籌碼。 看看補選前行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建制和反建制政黨出奇地同一鼻孔出氣,都說要政府直接派錢給市民,分別只是誰喊得更大聲,真個是從未如此親近過,為的也不過是選票。 7年前曾俊華當大掌櫃,開公庫每名市民派6000大元,民望即時攀升10個百分點。當然,你在我口袋塞進6000塊,我怎好意思再給你兩記耳光;在你面上貼點金,讓你風光一下又何妨。即使說說要求也逗得大眾開心,哪個候選人的「強烈要求」聽起來更「強烈」,選民多考慮給他票好像天經地義。 理性地看,全民派錢缺乏針對性,政府有錢讓富人窮人各拿3000,何不把6000全給窮人?相信首富以至末富都會問,給我6000塊作啥?道理顯淺不過,不用找來芝加哥經濟學派巨匠佛利民給我們多解釋,市井之徒都清楚。 不過,政治歸政治,理性歸理性,硬要政客只講理性,根本就不理性。屁股決定腦袋,為了選舉,有人說不想說的話,想說的卻不敢說;有人高喊要香港獨立,也有人寧願做隱性港獨分子,選進了再把披在外面的羊皮剝掉。 6年前的所謂反國教運動,亦是在立法會選舉前夕爆發,迫使政府叫停已公布的國民教育教材,學校實質上亦停推國民教育科。一路走來,「我不是中國人」的謊言在院校繁衍滋長,讓港獨有立足之地。看着世界各地不少無國籍人士流徙他鄉,包括在不少民主先進國家受盡屈辱和蔑視,那些受愚弄的香港人可有反思?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事件,爆料傳媒一早掌控形勢,選擇在她任命公布日開火,離補選日子約兩個月,不長不短,明顯沒打算拉她下馬,只為對政府造成傷害。但建制派無奈要在壓力下表態,以免在補選中留下口實和打擊點予對手。事實上,不少建制政客對鄭的批判,竟比反對派的言詞更為嚴苛,又是有跡可尋。 選舉就是那麼回事,選民投票依靠感觀遠多於理性。候選人說得漂亮、看得漂亮就好,是對是錯,勝選後變紅臉或白臉,只有天曉得,關係似乎不大。願狗年帶來一個有識見和理據的補選,大眾能多聽多看,也要多想。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8年2月23日 原圖:大公網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