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盧偉國/立法會議員(工程界)、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大埔公路日前發生嚴重巴士車禍,造成數十名乘客死傷,經民聯對此極度關注和悲痛,並對罹難者家屬致以最深切慰問,期望受傷乘客早日康復,並敦促有關方面盡快做好車禍的善後工作。事件令人再度關注本港公共交通安全和服務質素問題。我認為,當局除了要迅速認真徹查今次重大車禍的成因,深刻吸取教訓,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也應該善用財政盈餘,全面優化運輸配套設施,促進交通安全便捷。香港地少人多,市民日常的交通出行問題,是社會各界廣受關注的民生議題,其重要性不亞於覓地建屋。我和工程界朋友一直都強調,任何關於開發土地增建住屋的發展規劃,必須同時兼顧交通運輸的配套設施,才符合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立法會也有不少關於交通配套設施的討論,日前剛通過了《2017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事緣大老山隧道為期30年的「建造、營運及移交」即BOT專營權於今年7月11日屆滿後,將成為政府隧道,政府當局要為該隧道日後的營運和管理提供所需的法律基礎,也要廢除用以規管現行營運的《大老山隧道條例》及其附屬法例。社會各界對該條例草案的爭議不大,因為接收該隧道屬於技術性工作,現行的運作及收費水平都不會受到影響。此事也早有成功先例可援,同樣按BOT模式建造及營運的紅磡海底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在各自的專營權於1999年及2016年屆滿後,已順利由政府接收。繼大老山隧道之後,尚餘兩條以BOT模式建造及營運的隧道,即西區海底隧道、大欖隧道及元朗引道(即「三號幹線」),其專營權將分別於2023年8月及2025年5月屆滿。盼達至交通流量合理分佈不過,作為相關法案委員會主席,我注意到在討論大老山隧道的接收安排時,有議員促請政府將該隧道的收費由現時20元調低至8元,與替代隧道(即獅子山隧道、尖山及沙田嶺隧道)的收費看齊,以便重新分配3條連接九龍與沙田的陸上隧道的交通流量。不過,正如當局解釋,基於各條隧道的地理位置,駕駛者自然而然會把3條過海隧道與3條陸上隧道配對使用,因此3條陸上隧道的交通流量會影響3條過海隧道的使用量,反之亦然。有鑒於此,政府傾向於以通盤方式合理分配6條隧道的交通流量,期待通過制定不同的隧道費加減方案,影響駕駛者的選擇,達至交通流量的合理分佈。當局暫定在今年7月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擬議的隧道費調整方案,而能否藉此達至交通流量的合理分佈,仍是未知之數。我認為,這充其量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至於治本之道,我認為政府當局應該從兩方面着手。首先,應配合正在進行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更新研究,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策略研究》,制訂一套全面綜合的交通基建發展策略,提升整體交通網絡及基建配套的容量,使各種交通工具各有清晰定位,相輔相成,維持合理競爭。同時,當局應與時並進,配合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策略,積極推動落實智慧出行,籌劃發展智能運輸系統,並尋求與私營機構協作,利用大數據及開發多元化資訊系統平台,便利市民實時分享運輸資訊,規劃最佳出行路線,善用各種公共交通工具,優化交通需求管理,包括管理私家車的增長及使用。只有通過上述各項措施,多管齊下,才可望有效減輕交通擠塞,切實達至全港交通流量的合理分佈。據社會各界估計,香港特區政府本年度將有巨額財政盈餘,我期待財政司司長在即將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貫徹「應使則使」的原則,除了推出短期的惠民紓困措施之外,更要積極投資未來,包括全面優化本港的運輸配套,切實促進交通安全便捷,事實上,這也有助於維護香港作為安全城市的名聲。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8年02月13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全面優化運輸配套 促進交通安全便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