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巴士安全 科技監控成出路
提升巴士安全 科技監控成出路
本文作者為黃永/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
大埔公路發生巴士翻側意外,全城哀傷。​特首宣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廣泛檢討公營巴士服務,意思明顯是指巴士公司在營運上必須改善。但翌日工會代表聲討巴士公司謀取暴利、草菅人命,也未免把問題過於簡化而流於宣洩情緒,未有考慮到近年運輸業界起了重大變化。
收入遜自僱貨車司機 難聘車長
不少議員和評論往往只聚焦批評幾間巴士公司的盈利,彷彿只要加薪便可解決問題。實情是巴士司機的薪金,一般較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港鐵、小巴、電車,以至的士司機的收入為高,但巴士公司請司機依然困難,因為隨着本港的工程項目復甦,重型車司機的薪金往往更高(月入兩萬元以上),且工作亦不像巴士司機那麼辛苦。
另方面,以應用程式召喚輕型貨車的服務大行其道,司機月入一般達2萬至3萬元(部分司機更稱月入可達4萬多元),加上「自己做老闆」的自由度很大,也是難以聘人當全職巴士司機的另一主因,故巴士公司近數年得增聘不少兼職車長。
在不能輸入外勞的情況下,難聘全職車長屬結構性問題。要在人手選擇、培訓和編更方面作改善,包括不聘用曾涉意外司機、定期考核駕駛技術和培訓、讓特別更的司機有更多休息時間,和最低限度把車長月薪提升至超過重型車司機的收入。然而,一旦要進一步提升巴士司機薪金,便必須削減路綫以降低營運成本,並且必須同時加票價來填補收入,前者定引發區議會強烈反彈,加票價則惹來輿論圍攻,故在政治上行不通。
司機加薪 勢減路綫增票價
當然,也有人建議巴士公司管理層應當減薪,把收入和車長分享,不該謀取暴利云云。但行政人員有選擇職業的自由,薪金不達至市場對同類型管理人員的水平,他們自會轉職到其他企業,管理質素若因減薪而下降的話,只會衍生更大的安全風險。
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引入針對性新措施又如何?例如針對這次發生意外的路綫及其他「長命斜」,政府只准以單層巴士提供服務,又或是所有座位均須安全帶兼不准企位,以減低乘客受傷的風險——這樣安排應可減低萬一發生意外時的傷亡數字,但每班車的載客量減少,輪候時間增加之外,票價亦須大幅提升,既帶來不便又同時加重市民負擔,不算是理想答案。
另一種針對性措施,是把所有巴士路綫逐一拿出來投標,而非像現時按服務範圍續牌,也就是營運商若經營個別路綫的表現差、不夠安全,便會被更換——此做法最大弊病,是所有巴士公司均會放棄投標那些不太賺錢的路綫,於是政府便不能再用現時的手法,要求巴士公司持續經營大部分路綫,以賺錢的路綫補貼其他虧本的路綫,藉以為偏遠地區的市民提供巴士服務。
記錄車長行車 作薪金獎懲標準
在不增加人手供應下,如何保持公營巴士服務質素,卻又能同時提升乘客的安全保障?引入新科技似乎是唯一出路:最直接的做法是透過流動通訊科技,監察每一輛巴士的即時行車狀況,並藉此同步記錄每位車長的駕駛態度,目的是以此作為薪金或懲處的標準,例如對從不超速及準時出發的車長提供獎金,並且規定違規達一定數目的司機必須接受培訓,而再犯事者更可能被解僱,長遠能提升巴士營運的安全水平。
此外,現今全球定位系統(GPS)科技在鄉郊的定點能力準確,故此可因應司機所在的地點,在進入斜坡之前及早提醒車長減慢車速,以協助司機保持良好的駕駛態度——說到這裏,相信有讀者會提議不如索性引進「全自動無人駕駛巴士」,但相關科技尚未成熟,難以全面在香港廣泛應用。
公開行車資料 讓全民監察
為免巴士公司把相關成本轉嫁乘客,這類科技當由政府以公帑安裝,並由政府管理和代為監察,避免巴士公司隱惡揚善,並以這些資料作為每次續牌的參考。再進一步,政府甚至可以考慮把所有行車資料公開,讓全民監察,打造香港成真正的智慧城市。事實上,「開放數據」(open data)政策的精神,正是利用大數據引進政府和營運商以外的持份者一同參與,從而以用家角度找出制度盲點,最終共同解決問題。
作為總結,筆者也必須指出,涉及巴士的交通意外,也可以跟營運以外的因素有關。以今次恐怖車禍為例,雖然全城眾口同聲責難肇事司機,但亦不能排除客觀因素,即該段馬路的行車風險——由這個角度看,政府也應該盡快增加路面提示、髹上更深並突出的黃色減速綫,並在接近巴士站的路段加建防撞欄。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02月13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