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區時有家長問我: 「為何你去年參加TSA/BCA ( 全港性系統評估╱基本能力評估) 聯署, 今年又『縮沙』?」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底話。從政路上我一直是個講求原則、重視細節的人,我的倡議很多時都是吃力不討好、左右不逢源,但可能是令爭議問題凝聚共識、踏前一步的出路。去年我參與聯署,當時我們要求和政務司長、教育局長會面,提出「修改今年(2017 年) 全面重考TSA/BCA 的計劃」。當天會面後我已經向傳媒公開表示「支持有評估檢視學生水平」、「不支持長期擱置TSA」。TSA/BCA 有存在價值今年的聯署行動,我感謝家長聯盟的邀請;但細讀信件,當中有一句指出「以便有更大空間檢討整個制度是否有繼續施行的必要性」,實在與我一貫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無法支持。細聽有份聯署的議員的發言,其實各有各的訴求,目標也未必一致。而我個人的原則是:我簽署的話必定要完全同意當中每一個字。由參與教改至今,我從一而終地認為TSA/BCA 有存在價值。政府可從宏觀層面監察全港整體水平,以助制訂政策、調撥資源,例如政府為每所小學提供外籍英語教師,對改善學生整體英語水平是否有幫助;政府參考評估數據,發現普遍學生不能掌握「小時」、「分」、「秒」量度活動時間的單位,便修訂小學數學課程等,都是TSA/BCA具存在價值的證據。所以我的考慮從來不是TSA/BCA 「應不應該做」,而是「怎樣做」。制度發展至今,當天的良好意願面目全非,不少聲音批評TSA/BCA淪為教育局向學校施壓的工具。我多次向楊潤雄局長提出,教育局完全沒有必要掌握個別學校的表現。考評局大可把刪去學校資料的數據交予教育局, 讓政府只看整體數據, 制訂宏觀政策。「手中無劍」,自然無從對個別學校指指點點。大家可能會問: 「怎樣相信教育局不會得到學校資料?」如果推行上述方案後,我仍然收到任何學校、老師投訴,表示他們依舊面對教育局施壓,我必會盡力在議會和社會製造輿論壓力。至於學校,我明白部分學校希望檢討教學成果,所以我認為考評局可以將個別學校的表現交給校方參考,但必須剔除用作比較的全港數據。如此,學校可以集中改善學生的學習狀况,而非盲目比較、死命追趕。與其不斷追趕別人,勝過昨日的自己不是更重要嗎?大家想一想,就算不把學校資料交給校方,學校都可以再進行一次「私人」TSA/BCA,自行核對答案、研究問題,情况更不理想。尋求最平衡的方案我希望各位持份者好好考慮我的建議。沒有一個方案能夠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我們可以尋求最平衡的方案。我亦在此對政府作最後呼籲:如果TSA/BCA 沒有上述「重大調整」,寸步不讓,只是任由無日無之的爭議損耗教育生態。教育局忙着「拆彈」,哪有時間和心力探討更重要的事情——未來的教育願景和藍圖?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02月12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為何我今年沒參加BCA 聯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