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公對香港文化的巨大貢獻
饒公對香港文化的巨大貢獻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資訊飛快的網絡時代,只要媒體報道,市民大眾就關心,愈加報道就愈加關心。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離世消息,香港、內地乃至全球的華人社會的新舊媒體,都全面於顯著版位刊載,可見饒公學問影響之深遠,感召力量之遠大。
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饒公以百歲高齡離世是笑喪。饒公在世百年間,每天都珍之重之,浸沉國學裏頭,青燈長燃,這是活生生的尊重生命的教育永續篇。看饒公學術著作等身,論文九百篇,凡委身於學術研究的學者,當難望饒公項背。一般而言,一篇過萬字的學術論文,既要「無徵不信」、更要「孤證不立」,反覆推敲才能合章成文,耗時少說要一至兩年方能完成。饒公的九百篇論文,篇篇有根有據,從數理推算,要用上九百年才可完成,由此可見饒公求學用心之精準,非天才與努力的結合,斷無如此巨獻留世。饒公生前曾公開指出,香港絕非文化沙漠。他三十歲後,從潮州到香港,一筆一畫,日子有功,求學教學環境亦有保證,遂至國史、國學、文字考據、琴棋書畫無不精進。文化沙漠虛妄,學問集成於香港綠洲卻是實實在在,這對香港文化界而言,是極大的精神鼓舞。饒公成名於香港,卻絲毫未有忘本,生前亦曾表白,自己的學問根源在潮州家鄉、繫於父親的看重國學,予以栽培!一步一腳印,不斷追求學問,永不言倦的結果,亦成就饒公成為國際稱頌的、享譽甚高的學者。自小家庭的教育、香港求學環境的烘焙,個人天資的聰穎,更重要是那份鍥而不捨,毅力過人,再加長壽之年,終於成就國學大師美譽。饒公確是典範,他的學問與求學精神將永在獅子山下、中華大地代代相傳。國學大師能放下高傲,願意提攜後學甚是難得,筆者任教的風采中學,十六年前,立校之初,情商梁炳華博士代向饒公為校名題字,饒公不嫌不棄,揮毫題字相贈,當中的二個原因,其一是讚賞余氏的遠祖余靖襄公的秉直清廉,其二是風采中學堅持初中設定中史為獨立必修科。饒公題字,全體師生視為無價瑰寶,是促進師生互動學習最大的精神鼓勵,立校十六年如是,於今尤甚。筆者欄目的首次開題,記得是饒公百歲離世,心有不捨,卻將懷念及敬重大師的感念寫出,可與讀者分享,信是有緣,要謝大公。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8年02月09日原圖:大公網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