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研究院上月發表的《大中華獨角獸指數》,列出120家「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企業),整體估值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獨角獸總估值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為14個行業之首。顧問公司KPMG的全球50大金融科技企業中,頭3名亦全是中國的公司。每次看到這些資訊,我都不禁納悶,怎麼香港這個世界金融中心,不但金融科技,連其他行業也少有獨角獸的蹤跡!
英國財政部和安永去年聯合發表的《中英金融科技行動指南》中,指出要行業發展一日千里,整個生態圈,即人才、需求、政策和資金4方面都須配合得宜。根據香港政府2016年的統計資料,我們不乏「人才」,目前已有25多萬個從事金融服務業人員,佔勞動人口近6%;而本地大學在不同的國際排名中都表現出眾,加上去年《施政報告》銳意加強人才庫,香港在人才方面應可應付有餘。至於「需求」嗎?麥肯錫指內地手機支付金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即意味800億美元的增長,需求是超乎想像的龐大。
「政策」方面,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球教授指出,內地金融業發展蓬勃,有賴規管相對寬鬆和具彈性。而一如許多已發展地方,香港在政策方面比較謹慎,例如儲值支付工具(SVF)的手機支付發牌也是2016年的事,但同年內地手機支付金額已高達157萬億元人民幣,比美國多11倍;而且不斷增長,2016年就按年上升46%;2017年第三季再按年增加四成。
香港努力追趕創新科技
幸好香港正努力追上,除了《施政報告》承諾會修改窒礙創新的條文,不少措施也在起動,例如政府委託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成立,剛於去年10月開幕、佔地8000呎的「知創空間」,透過技術支援和知識分享,協助初創企業及創客,將創意轉化為工業設計、原型及產品;而啟用一年的數碼港Smart-Space FinTech專為金融科技初創而設,這個共用工作間佔地3.5萬方呎,設有資訊實驗室、金融科技展示廊和多個培訓室,協助初創、著名的創業加速器和業界合作夥伴研發金融科技產品。
不過,要協助初創茁壯成長,開花結果,「資金」猶如水份般關鍵。香港的初創已多次訴說融資困難。香港資訊發達、資金充裕,為什麼不擔當中介角色,撮合初創和投資者?正是基於這個理念,智慧城市聯盟旗下的投資委員會即將成立一個「領智網投資配對平台」(LinkedSmart),連結初創及投資者。我們於去年9月已率先與「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簽定協議,合作連結中港以至全球投資者及初創,目前在平台上的國際投資機構已達30多個,希望藉此可促進資金配對,推動創科發展。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8年1月25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連結初創及投資者助融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