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英界到中英街
由中英界到中英街
對於「中英街」這個地方,香港人的感覺很奇特。它的名稱幾乎絕大多數香港成年人都知曉、都聽說過,但曾經到過「中英街」一遊的,實際上又是少之又少、絕無僅有。長期只聞其名而不見其面的情况下,「中英街」就增添一重神秘面紗。
歷史傳奇地方任由衰敗可惜
「中英街」是清政府被迫簽署租借新界的歷史產物,也同時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之後聲名鵲起。清政府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在現深圳的沙頭角河勘界,計劃以沙頭角河最高水位的地方插旗劃界。但當年新界原居民的抵抗情緒高漲,當地吳氏族人將界旗搬移,搬到河的西南端。當年的界旗被搬移,令到兩地邊界有了改動,而西角河道淺窄,不久甚至乾涸而成為一條可連接兩地的河牀。乾涸河道兩岸本是同姓族人,而當時內地和香港的邊界是開放管理,乾涸的河牀就漸漸成為一條商貿市集街道,本來是以此為中英界, 後來貿易往還,就成了「中英街」。直到上世紀50 年代初期,內地和香港嚴格執行通關程序, 「中英街」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現實,沒有像一般邊境關口以線劃分,反而把「中英街」在內周圍兩公頃的土地劃成一個區域。在這個區域之內,人、物可以自由流動,中英雙方在自己的一方自設管制站, 「港進港出,深進深出」,「中英街」就成為唯一的特殊區域。
中國在1978 年推行改革開放後, 「中英街」這種「以面代線」的邊境管理模式就可以發揮特殊功能。雖然當時大陸和香港對進入沙頭角「中英街」都有相當嚴格的管制,但因為是「港進港出,深進深出」的原則,深港兩地都只會管制自己一方的居民進出。深圳以至整個內地對居民進入「中英街」有相當嚴格限制,但相比於從其他口岸進入香港,那進入「中英街」又容易得多。
而「中英街」的商舖又可以從香港運入商品貨物,到「中英街」那兩公頃的管制範圍,就可以自由走到香港那一側的商舖購物,那其實就等於進入了香港。在情感上到香港一遊、在實利上可以購買香港貨品, 「中英街」對正在迎向改革開放的大陸居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吸引力。假期旺季, 「中英街」這條短短250 米的步行街,吸引超過10 萬人次大陸消費者到此購物, 「中英街」的名字就響遍全中國。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發展,中國內地消費購物地點大增。自由行推出之後,大陸市民來港消費也更為方便, 「中英街」的商貿地位日益減退,現在只能成為水貨客進出的一個站頭。
任何商貿中心都要面對時代的挑戰, 「中英街」也無例外。但任由「中英街」沒落,對這個在歷史佔有相當地位的傳奇地方,似乎相當可惜。而港方一側的60 多間店舖,都是一至兩層的簡陋建築,久經風雨已見殘破。任由它們衰敗下去,既是消防隱患,也有倒塌風險。坐視不理,並不是一個可取的方案。
而在自由行政策實施以來,香港每年平均接待外來遊客達5000 多萬人次。商場購物設施追不上形勢發展,零售購物設施固然擠迫,而遊客居民混雜,旅遊活動對日常生活造成壓力。重新發展「中英街」,實在是一個分流新界部分旅遊熱點的可行辦法。
而重新發展「中英街」,目前也是適當時機。深圳8 號線地鐵在2020 年完工,到時通往「中英街」的交通運輸有足夠配套。只要對從深圳進入「中英街」的管制予以適度放寬,包括推行簡易網上申請、關口開放伸延到晚上,並且放寬攜帶免稅商品的價值上限, 「中英街」這個全國知名的商貿街,將會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建議改造成現代購物商場
「中英街」的沒落,除了其他購物選擇大增之外,以全開放式管理也是問題所在。綜觀香港成功的購物商場,多數是由同一大業主或營運商統一管理;業權或管理權一旦分散,就往往有一二害群之馬,就影響全局名聲。所以「中英街」要進行改造發展,也必須在統一營運管理這一重點出發。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對此完成了研究報告,建議港深兩地政府成立「港深中英街聯合工作小組」,以「政府協調,與民共識,市場競爭」的原則,對「中英街」兩側現時的商舖招標,統一活化改造,成為一個融合港深兩地合作、突出香港商品和管理模式等香港元素的現代購物商場。由現時「中英街」兩側商舖自行商議,組成單一的管理營運商。因為不涉及兩地政府收地,所以政府的資源投入不多。而兼顧香港的法規和客觀情况,香港一側的60 多間商舖,只會在原有規模下活化改造,以一至兩層高度為基礎,改善現時的經營條件。而深圳一側的建築高度可以適度放寬,並可以容許發展地下空間。那兩側加起來,發展出一個大約100 萬平方呎的現代化商場,以作分流新界東鐵沿線的旅遊壓力,是一項兼顧歷史保育和發展商業旅遊的上佳之選。而「中英街」深圳商舖的後側,是一條有400 多年歷史的客家原居民村,其魚燈舞、麒麟舞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經保育之後,這些客家文化表演,不難重現辛棄疾筆下「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之景。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8年1月25日
原圖:http://stu.dahuawang.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