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也劏房 問題還要拖?
本港失業率創20年新低、股票恒生指數和政府財政盈餘創史上新高,連串亮麗數據卻是掩藏不了繁華背後的坎坷,更着令大家不能再在土地供應問題上扮鴕鳥扮正義。 劏房集中在高齡樓宇 樓價高企,劏房已變得合理化和多元化,但令人心有不安的是,在近21萬名劏房戶,約3成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44歲以下者更合佔7成,而位居經理、行政級人員甚至專業人士竟佔半成,即逾5,000人。好明顯,劏房悲歌並非基層獨唱,青年和專業也在和唱。 這不僅是居之難,更是安之厄。雖有部分新樓借「納米」之名建劏房,但絕大部分的劏房還集中在高齡失修樓宇,為老化房屋添加安全隱患。安居俱難,人生如何規劃? 一個庫房水浸並崇尚關愛的社會,竟仍出現日漸失控的劏房現象,情何以堪?大家還要繼續啞忍?政府還要繼續屈從只求鄰避效應的反對聲音? 香港需地建屋,是不爭之實;香港不缺可用之地,也是人所共知。只是有海不能填、綠地不能動,市區重建也阻窒重重。為的是甚麼?就是認同有地要用、有樓要起,但請安排在別區的「自利」,或是寧願保育海豚蝴蝶也不惜逼迫人間讓出安居空間的「正義」。 無地怎能建新家?保育與發展若有矛盾,應怎取捨?關鍵在利取其重,害取其輕。政府還不果斷、大家還作犬儒? (小題為編輯所擬)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8年1月22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