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以「公民廣場」之稱的政府總部東翼前地,3年多前因受到連串示威行動衝擊而關閉;日前重開,卻迎來新一輪的暴力衝擊。
儘管事前宣稱不屑進入剛開放的廣場,惟元旦日的遊行隊伍抵達政府總部後,仍有人入內集會,並登上升旗台,暴力衝撞保安人員,有保安人員因而受傷送院治理。
在政府總部大樓建立初期,廣場存有各方期待,指望實踐「門常開」的理念,不論建制或泛民人士,皆可在前地請願和表達意見,不少遊行也把這個地方作為起點或終點。
反建制派硬把政總東翼前地改名為「公民廣場」,隱性意義是把政府總部用地打造成公共空間,在市民和政府中間楔入矛盾。
遊行示威變馬戲團
香港不乏公共空間,如郊野公園、海濱長廊等休憩場所,都是公眾可共同享用的空間。不過,即使是開放予公眾享用的地方和設施,也各有規則,保障秩序和整體使用者的權利。公眾可進入圖書館看書,但不能喧嘩打擾他人;馬路上,司機和行人須遵守交通規則才能使用。
不論哪一種空間,都建立在互相尊重和遵守規則的基礎之上。香港人從來都擁有集會自由和遊行示威的權利,示威遊行是家常便飯。港島居民每個月總有幾天是有路難行,只託福沒有造成不愉快場面甚或傷人,也就啃下去。
到今天,遊行示威變成馬戲團,價值錯配,年年如是,走到這一步,反建制派恐怕也是黔驢技窮,只剩下暴力,以為暴力、衝突就是有戲、好看,自詡守護香港的天使變成破壞王。市民仰望獅子山上的直幡,當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暴力無助表達意見
暴力的示威活動不會對表達意見有任何的幫助,很難忘記廣場正是由於暴力示威而關閉,其後衝擊廣場及掀起的佔中運動,更令重開要無奈地延後。關閉3年,相安無事,各方期待的重開卻又招致衝突,示威者刻意漠視規則和他人安全,不禁令人質疑,這樣一個「公民廣場」究竟還有什麼意義?新一屆政府希望重開廣場,以釋出修補社會撕裂的善意,橄欖枝伸出了,卻被當作柴薪燒旺反政府的星火。
開放政總前地,要求示威者遵守規定,可以作為向小朋友解釋成語「緣木求魚」和「與虎謀皮」的教材。重新開放後,發生暴力衝擊事件,本應在計算當中。批准好,不批准好,示威者總是來了。規則和秩序對不少示威者來說,只供破壞,不得遵守,否則怎樣顯示威勢,證明存在價值!
廣場由門常開到封場、再復開,見證暴力不絕,多少保安人員以至警察因而受傷,天曉得日後還有多少人會受到傷害。有約束的准入,倒不如把前地全日開放,示威請願好,野餐或嘉年華也可以,反見得乾淨利落,天下太平,到有人拿着竹桿撬大門才再作打算好了。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8年1月5日窮得只剩暴力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窮得只剩暴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