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年輕總理杜魯多最近受到反對黨及傳媒的窮追猛打,指責他觸犯「利益衝突」的條例。事情緣起於總理大人曾携眷接受一個與父輩有親密交往的富翁的邀請,到他擁有的私人島嶼作客。
假設杜魯多是個平民百姓,攜帶妻子及子女到父親世交那裡度假的事是絕對不會被關注的。但由於他位居要職,一舉一動都在密切的監視下,無所遁形。與政壇以外的人吃頓飯也可能被懷疑接受「利益輸送」,更何況享受「免費假期」這麼「大手筆」的禮物,縱使用盡聖勞倫斯河的河水也洗滌不清這個「污點」。
杜魯多的行為大概抵觸法律,但絕對不是什麼彌天大罪。反對黨却認為總理不應接受任何利益輸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或多或少會受到那個主人翁的影響,妨礙以後施政的公允。這確是匪夷所思,在拿不出証據之前便興師問罪,窮追不捨。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杜鲁多只為一些「小利」便喪失立場,那麼他是當不起「總理」這個重任的,反對黨應從速將他拉下馬來,命他退位讓賢,將空缺補上。不過這個設想是難以置信的,如果只須付出一些小便宜就可將政客收買,加拿大政壇豈不是很快會變得一潭污水。
反對黨的攻擊對杜鲁多的聲名絲毫無損,反而令人感到在野政客吹毛求疵,在找不到其他負面消息去批評政府時,濫竽充數。其實執政黨面臨很多問題:北美自由貿易條約(NAFTA)談判重啟之後未能順利進行,對美國政府不妥協的態度無法化解,使工商界對前景感到無所適從。假若談判失敗,政府有何應變之策呢?杜魯多最近訪華之行,勞師動眾,可惜空手而回,加拿大未能打開中國貿易的大門,喪失了減少對美國市場依賴的機會。兩者息息相關,這些不利因素可提供反對黨去質問政府,但却被完全忽略。
西方民主制度其實存在不少內耗。反對黨縱使有改善社會的良方,多半都據為己用,不會主動為執政黨出謀劃策,增強其施政的能力,延長其執政的期限。他們著眼於小集團的利益,因而犧牲了整個社會的利益。
除了加拿大之外,不妨也看看美國的政壇,那一方的政客同樣地每天都在吵吵鬧鬧,人身攻擊愈演愈烈。香港的反對派也受到這股壞風氣的影響,在立法會上搗亂,以增加特區政府施政的困難為目的,哪知民主制度却被濫用了。
原圖:大公網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