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小康 全球華人期盼
中國進入小康 全球華人期盼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1.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逝者如斯,香港回歸祖國20年有多,萬般思考,有水晶球的,也無法查察出今天一些年輕大學生竟如此痛恨「自己」的國家,利用校園刊物鼓吹港獨,要與國家劃清界線,香港北面的一切,什麼都不好。世事無奇,鼓吹港獨的,雖未有經歷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歧視與不公,卻是超乎想像的戀殖。


學生戀殖有何因


余生不晚,英國人管治香港近160年,香港人得到平等的待遇嗎?公務員的高級位置,十之八九是英人天地,華人能佔據其一,是大冷門、大新聞。


英人做港督是天經地義,根本毋須「以夷制夷」,硬要英人高高在上,港督一席,根本毋須在政治競選舞台上唱戲,既要英倫喜歡,亦要港人接受!只要輪船一來一往,新舊港督就是一送一迎,港人哪有丁點兒的發言權?


賽馬要有英皇御准在前,明明白白是香港人要當臣民的具體表徵,滙豐總行門前的是由英國獅子長期守護。英軍駐港的全部軍費開支,均是來自港人的血汗錢,抑或由英國人全數自行支付?歷史有清楚的紀錄可載!


大學學位十分矜貴,長久以來,香港大學獨大獨存,政務官(AO)、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才,都出自般咸道,舉頭三尺有皇冠,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有假中文的名字的香港中文大學,以及科技大學的出現。


大學學位不足,自有英聯邦的學額供應,親疏大有分別,英聯邦取得的學位,在香港一概受到承認,但大陸與台灣的學位專才,香港是緊密閂門,直至九七回歸才有機會尋求承認。走到今天,習非成是,難道仍要策動香港「價值」,要欣然面對殖民主義再加資本主義的剝削,硬要撐起龍獅旗,說英殖好、英殖妙?


特首選舉大進步


九七回歸,港人治港,香港特首選舉,無論從哪個角度算起,都比英殖年代進步,亦確實有競爭,港人亦有瞄頭可看,董建華雖是眾裏尋他,但要做特首,當年還要選舉場場跑,陽光日日曬,才能最後做得成特首;再至曾蔭權與梁家傑之爭,電視直播,港人可以評頭品足;梁振英選上特首之前,是過山車心情,經歷層層暗角,唐英年、何俊仁同枱競爭,市民可以指手畫腳。


再至今屆的特首選舉,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的比併,還是惹得媒體一場又一場的廣泛報道,特首之位,得來並不容易,這與殖民地年代的欽定的港督制比較,確實進了一大步。


本來,政改一人一票選特首,已經啟動,如果不是非建制派動員群眾,持勢強行,林鄭與鬍鬚曾的競爭,不單哄動全港,對內地也會有莫大影響,香港可樹立一人一票選特首的範式!再說,學歷承認,兩岸知識分子最清楚,回歸之時,就是兩岸學歷能尋回公道之日,這又比英殖年代好得多!


那些擁英殖拒回歸的,又高舉港獨旗旌的,抓緊每一時機侮辱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噓國歌的,有跟着道理走嗎?能撐得住青燈的責問嗎?無知生無情,1935年寫成譜成的《義勇軍進行曲》,是艱苦奮進,困乏多情,堅忍不拔的民族求生的吶喊之歌;1935年是苦難承上接下之年,承上者,日本軍國主義者早於1931年發動「九一八」侵略事變,中國整個東北轉瞬間落入大和民族之手;其後的1937年,是八年全民抗戰的開始,《義勇軍進行曲》確實寫出、譜出中華民族不能做奴隸,要團結奮起的精神。一場南京大屠殺,我國作戰犧牲的將士、無辜死傷的老百姓已經達30萬。


成國史教育中心


「假如我們的年輕人懂得從國史看國情,再看《義勇軍進行曲》,中華大地,不管是市民、國民乃至世界公民,甚或,只要你是一個人,都不能噓今天這首中國國歌!」這是筆者近日接受《亞洲周刊》專訪的敍述。


「特首林鄭提出,新學年度所有中學的初中班級都要設有中國歷史獨立必修科,這是撥亂反正,政府政策實施的應有之義。中史科資源投放,中史科師資的培訓計劃,特區政府要有負責任的開展計劃,否則中史科教學的最好時刻,將搖身成為最壞局面的開啟。特首林鄭公布初中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這只是逗號而並非句號,或者可以更清楚地說,根本不能有句號。


「從教學專業及建構國民身份認同的角度看,高中必須正視學生修讀該科的必要,而學校以外,香港亦具備條件,繼金融中心、服務業中心之後,成立國史教育中心,讓學校乃至民間社會,重新正視國史教育並由此衍生國學與國情教育的重要。」以上是筆者受訪的一番獨白。


大抵而言,回歸已過20年,港人已分成回歸與離異兩派,如何在矛盾裏面再尋求統一,這是對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嚴峻施政考驗,如何軟硬兼施,讓回歸一派不能過於守舊、離異一派不能無根、無本、無國。筆者認為,當社會全面認識了解及掌握中國的歷史發展,當會彼此珍惜,為中國極有可能步入全民小康之局而共同努力,這是全世界華人的深切期盼!


江河不廢,筆者以「逝者如斯,卻不捨晝夜」作結。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7年12月2日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15.0px}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8.0px; font: 15.0px 'PingFang HK'; color: #1d2129; -webkit-text-stroke: #1d2129; background-color: #ffffff}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1.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原圖:港人講地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