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中國歷史教育促進會(香港)會董周軒諾
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11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在2018/2019學年起要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的獨立必的必修科。特首此舉無疑是造福香港下一代,並有望藉此奠下青少年之愛國觀。皆因認識歷史正正是熱愛國家的第一步。
近儒梁啟超在其1902年面世作品《新史學》的序言中曾開宗明義寫道:「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一針見血地道出歷史與愛國兩者之間的關係。歷史乃「愛國心之源泉」,這是毋庸置疑的。
不學習歷史就代表不愛國嗎?只愛眼下的國家就不算愛國了嗎?是的。正如愛一個人、愛父母或愛自己一樣。不認識愛侶的成長路,不肯了解愛侶遭遇過什麼,如何去愛現在的他/她?不知道父母經歷了什麼,不知道他們在哪兒出生、居住、唸書、長大、拍拖、工作、生育自己,又如何談得上孝順?愛自己亦一樣,不了解過去的自己,不懂得總結過去的成敗得失,怎去愛現在及將來的自己?不吸取國家一路走來的教訓和經驗,如何談得上愛國?從公元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到「元明清後帝王休」,再到新中國建立前後的歷史,起碼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看看祖國以前發生過什麼?咱們為什麼叫漢人、唐人、中國人、龍的傳人、炎黃子孫?咱們的國家為什麼叫華夏、神州、中土、中原,中夏、中華、中國?翻開文獻古籍,自然尋得答案。
法國於普法戰爭(1870-71)落敗後,跟普魯士(德意志帝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法蘭克福條約》,把阿爾薩斯及洛林兩省割讓予德國。阿爾薩斯割讓給德國後,德方禁止該地區的學校教授法語。法國作家都得(Alphonse Daudet)1873年發表的小說《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 ,便是以阿爾薩斯某所鄉村小學的學生被迫改學德文一事作題材,通過描寫一個小學生上最後一堂法文課以及向母語告別的情景,生動地表達出法國人被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祖國的熱愛,反映了法國人濃厚的愛國情感。自此《最後一课》成為一代又一代法國人愛國主義的代名詞。筆者記得唸中五時上世界歷史課要做歷史資料題(Database Query,簡稱DBQ)練習,有一次老師派給全班同學做的DBQ,正正是《最後一課》之節錄本。時至今日,《最後一課》在中國内地仍被列入學生的語文教科書裡,就如聞一多《七子之歌》和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一樣,曾在内地上學的人大多對此記憶猶新。讀罷此三篇佳作,愛國精神油然而生。所以,閲讀歷史其實就是等於學習如何愛國。假如不讀歷史,怎得知孔子、孟子、荀子、曾子、董子、朱子、陸子、程子、周子、老子、莊子、列子、商子、尸子 管子、孫子、吳子、墨子、惠子、鬼谷子、韓非子、淮南子……等先賢的智慧?怎得知《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汉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说以及四字成語等精神文明的絢麗?怎得知我國外交家顧維鈞先生説過「中國不能放棄孔子誕生地山東,猶如基督徒不能放棄聖地耶路撒冷!」這番擲地有聲的愛國名言?由是觀之,歷史與愛國兩者關係密切。讀好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愛自己的祖國。
行政長官有心做好本港中學生的中國歷史教育,需要點讚,筆者祈望香港下一代能藉此奠下正確的愛國情懷。果真如此,則「中史必修 功照千秋」!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片段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Songti TC';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5.0px 'PingFang HK';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span.s1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kerning: none} span.s3 {font: 16.0px 'PingFang TC'; font-kerning: none} span.s4 {font: 16.0px 'Songti TC'; font-kerning: none}
評論
shuyicai58@gmail.com
3年前jthk
6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