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年人見到前景及希望
讓青年人見到前景及希望
本文作者為李慧琼/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政府早前公布了最新貧窮數字。去年,貧窮人口微升至一百三十五萬多人,在現金福利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跌至九十九萬多人,貧窮率跌至百分之十四點七,跟過往相若,反映貧窮情況,大致保持平穩。
香港的貧窮綫只計收入,不理資產,所以當香港步入高齡化社會,長者貧窮人口有增無減,完全可以理解,但高學歷青年的貧窮問題持續惡化,的確值得社會密切關注。
每十個大學生 一個入窮網
過去四年,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在職貧窮人口大幅上升。由一二年的一萬八千四百人上升至去年的二萬八千三百人;而當中擁有大學學位亦由九千三百人飆升八成,至去年的一萬七千人。換句話說,差不多每十個大學生就有一個跌入貧窮網。
青年向下流的情況,並非始於今時今日。早前有調查根據統計處資料指出,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出生的大學畢業生,在二十歲至二十四歲剛投入勞動市場時,收入中位數為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一元,五年後收入增至二萬二千一百九十三元。相比之下,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出生的大學畢業生,相應數字只係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七元及一萬七千八百九十二元,分別下跌大約二成。
教育一向被視為向上流的主要途徑,但貧窮情況報告卻反映一個冷冰冰的現實:高學歷無助改變命運。
究其原因,其一是教育制度與勞力市場脫節,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但相應的職位數目卻未能追上需求,令大學生要屈就收入較低的工作;不過,問題的核心始終是本港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以金融地產為主導。這些問題並不新鮮,但到底政府做了些甚麼,青年人並不知道。
青年人希望落空 怨氣滿腔
香港堅尼系數已達到零點五三三。貧窮是社會不安的最大因素,青年人眼見上一代人只要肯捱肯搏,基本上都可以成家立室,反觀他們自己大學畢業時已背負着幾十萬學生貸款,工作多年收入只有寸進,加上十幾年不吃不喝都不能負擔的納米樓盤……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這種情緒落差,很容易化為對社會的不滿。這些怨氣不是一時三刻的發泄,而是經年累月的沉澱累積,無論政府推出再多的扶貧措施,都難以令這群青年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懷。
當青年人窮得甚麼都沒有,連希望都成為奢侈品,他們就會想,唯有改變社會的不公義,才會有機會。所以,特區政府要做的,並不單止是扶貧措施,而是為青年人提供真正見到前景及希望的選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