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五個月的政改首輪諮詢結束,但社會就政改方案的分歧未見減縮,仍待各方努力尋覓活路新方向;另一邊廂,暴民政治已成趨勢,火爆衝擊場面屢現。周日的一個政改研討會,台上台下的不同表現,折射出這種天國與地獄式鴟視的荒誕。
饒教授提議有新意
周日的研討會由公民黨的湯家驊發起,一眾溫和泛民都響應出席,有助於在「六.二二公投」之前整合溫和聲音,讓參與公投的市民知所參詳,作出理性而全面的考慮。同時,研討會又邀請港府政制三人組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以及北京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饒戈平和陳端洪,令整個研討會的觀點更全面,對為政改探求新出路,凝聚新共識,具有重大助力。
在台上,饒戈平提出二○一七年提委會在產生特首候選人時,應讓各參選人「逐個陳述、逐個表決」,即由每個參選人向提委會陳述政見;提委會對參選人逐個表決,表決結果公開,讓獲得選票最多的若干名參選人成為候選人。
狙擊破壞卻無休止
對於提委會如何以民主程序提名,他首先指出,在設計民主程序時,首先要避免把程序問題政治化、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又指所謂民主程序,無論是內容規範和表現方式,都沒有統一的模式,但他仍引述美國政治學家Robert Dahl的五項判斷標準作為參考,包括:「有效的參與、平等的投票權、充分的知情權、對決策議程的最終控制,以及成年人的公民資格。」
平情而論,饒教授的新建議提出平息政改爭議的新思路,亦明顯是在吸納諮詢期內的不同聲音之後,所作出的修正版,雖仍未足以一錘定音,但可說是已為兼顧各方觀點作出重大努力,當中所付出的誠意和決心,都必須予以肯定。
當然,有關建議還需要進一步的研議潤飾,亦要正面面對泛民的質疑,通過溝通協商,在依法守法、有商有量、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達致一個新共識。
這是一個雙向互動互讓的過程,若是一方努力,另一方力拒,協商只會淪為衝突。香港的政改路走了二十多年,特區回歸也近十七年,政改發展幾乎原地踏步,而政改爭拗卻日趨激化。歸根究柢,在於一眾政客早已將政改議題當作爭逐選票議席的「搖錢樹」,政改立場不但僵化,而且不斷加碼,只求取寵於基本支持群眾,其他便是叫價者多、讓步者少。事實上,在香港政制發展的路途上,也曾出現幾次重大的協調,但在協調過後,甚至在協調期間,總會冒出新反對聲音,為的就是爭逐新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光環。
在剛舉行研討會上,大家都在積極為政改爭議尋求新出路,但部分臨場加入的人士,則一心進行狙擊破壞,爭取成為傳媒焦點,並希望能順勢佔奪即將進行的「六.二二公投」和「七一遊行」的焦點。
不過,這種以「零和破壞」、「以小損大」作為上位手段,對於香港來說,則是禍亂的泉源。在政爭的泥沼中,我們需要的是出路活門,而不是無休止的狙擊惡鬥!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4年6月11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