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新產業 高增值航運業可發展
開拓新產業 高增值航運業可發展

筆者自上任立法會議員以來,一直十分關注本港高增值航運業發展,例如在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提出專題討論,動議要求運輸及房屋局推出相關措施,並在立法會會議提出質詢等。畢竟,希望香港能實實在在開拓新產業,創造新職位,推動經濟。


引入稅務優惠措施


回歸20年以來,香港船舶註冊業務增長迅速,按噸位計,香港船舶註冊在全球排行第四——全世界約有10%的船舶均在香港註冊。不過,在發展高增值航運業上,若只靠註冊這一項目並不足夠,船舶融資和海事保險等業務也非常重要。


據金發局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2000多億港元的全球海上保險總保費中,只有0.6%是在香港購買的,可見香港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非常廣闊。


報告建議,政府應考慮向香港的海上保險商提供稅務優惠;並指新加坡向承保船體保險及海上強制責任保險的公司提供10%優惠稅率,這些優惠措施已成為吸引國際海上保險公司及保險經紀在新加坡開展業務的成功因素之一。


因此,香港應考慮引入稅務優惠措施,鼓勵直接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及保險經紀建立或擴大在港的業務。


然而,令人憂慮的是,從統計數字看,香港的海事保險業務近年確有持續縮減的跡象,獲授權承保船舶保險的公司數目由2000年的127間,已減少至近年的80多間。


全球有不少專營海事保險的組織,英文稱為P&I Club(Protection & Indemnity Club),中文姑且稱為保賠協會,這些不同的保賠協會在國際上享有聲譽,它們不少在港設立分支;然而它們在港的運作並非一帆風順,原因並非業務質素出現問題,相反是監管機構矯枉過正的態度。


筆者從業內人士口中得知其苦況,例如每年遞交的年報,只要稍有錯別字,都要重新整理;為應付監管機構已疲於奔命,要全面開展業務更見困難;新加坡政府則積極拆牆鬆綁,吸引它們轉至當地開拓業務。此消彼長下,恐怕我們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終會難保。


因此,期望財經及庫務局就此跟進和檢視,適當地拆牆鬆綁,特別是監管當局須改變態度,如果仍是吹毛求疵,客觀效果是趕客,如何談得上吸引國際機構以香港為基地?同時,強化本港的海事保險和船舶融資的人才培訓,以全方位政策推動香港的高增值航運業發展。


促進高增值航運業發展


很高興政府最近能加大發展力度。今年的《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會利用特區駐海外和內地的經貿辦,為外地船東提供適時服務,方便他們在香港註冊的船隻可以在當地港口盡快啟航。事實上,今年6月,筆者在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中已經提出相關動議。


政府能回應民建聯和業界訴求,當然歡迎。不過,期望當局未來也能積極考慮強化海事處向本地註冊的船隻提供24小時支援協調和認證服務,把海事處處長簽署部分豁免文件的權力下放至其他管理層人員,進一步提升處理船舶的效率;同時,政府也應加快探討邀請更多與海運相關的國際組織來香港開設辦事處的可行性,以促進高增值航運業發展。


大眾時常批評香港產業過度集中金融地產,難得我們能找到新契機,並有條件拓展高增值航運業,製造更多職位,所以不能錯過機會。一切事在人為,只要當局以拆牆鬆綁的態度處理,必能有所作為。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7年11月11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