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工作不會被機械人取代?
甚麼工作不會被機械人取代?

本文作者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機械人搶走人類工作職位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最近,有日本及英國媒體進行了一次聯合研究,發現在目前約二千項不同的工作之中,原來有三成,很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而在日本,這些數字要再高一點,達到五成。大家不禁要問,甚麼工作才不會被機械人取代?

教育制度須與時並進

筆者對人工智能認識不深,不知道上述的研究有多準確。但無論如何,這項研究所反映的情況,值得大家深思。面對香港社會新形勢、新發展,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否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現時學校採用的教學模式,又是否可以協助我們的年輕一代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保持競爭力?

早前,林鄭月娥公布首份《施政報告》,將教育列為施政重點。頭炮便是大手筆提出三十六億元教育新資源。有了資源,改善教與學的工作就有了底,也為老師提供多點空間,十分重要。但僅僅有了資源,並不代表政府的教育目標,即「通過學習,青年人可以發掘自己的才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準備將來一展所長,貢獻社會」就可以落實。

任何一位關心教育、關心下一代的朋友,都應該經常思考,未來二三十年之後,孩子會面對甚麼問題?

在這個資訊時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教育制度必須要適應變革。最令筆者擔心的,是香港沿用的教育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學生懂得念書,也懂得考試,遺憾的是,不少成績好的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很低,所謂「高分低能」。

三方面特質 保持競爭力

此外,香港學生在國際上很多排名比較高,包括閱讀能力、數學能力,但學生在學校內學到的,除了應試,還有多少真的是為了適應以後的發展?為甚麼香港學生的學科成績好,但創新能力不比其他國家突出?香港學生無疑是優秀的,但如何在創新時代中仍然保持競爭力?學校在學生價值觀的建立上、在終身學習能力及興趣的培養上,以至在增強應對逆境的本領上,做的又是否足夠?這些都是香港社會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甚麼工作不會被機械人取代?有評論分析,機械人大致有三個方面是做不好的:第一個是理性和價值觀,第二個是創造力,第三個是企業家的冒險和堅毅精神。如果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夠協助學生擁有這三方面的特質,筆者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就可以昂首闊步、充滿信心地迎接資訊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7年11月1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