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襄公之仁」以市民福祉為先
拋開「襄公之仁」以市民福祉為先

春秋時期,宋襄公與楚國開戰,宋軍已擺好陣勢,楚軍還在渡河。左右謀臣建議宋襄公馬上應該愛惜宋國的將士,趁敵軍陣腳未定發起進攻。但宋襄公卻愛惜自己的名聲,不願負上「乘人之危」的罵名,而錯失良機導致宋軍大敗。

在議會規則被濫用,拉布現象日趨惡化的今天,這個故事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立法會拉布風氣近年愈來愈盛,拉布早就不是非不得已而用之的「尚方寶劍」,而是早晚相見的議會常態。昨日立法會又因非建制派議員拉布而造成流會,更顯修改議事規則堵塞拉布漏洞的必要性。這同時亦說明了修改議事規則的一翻議會交鋒是不可避免的。

38名建制派議員日前集體去信立法會議事規則委員會提出修改建議,限制拉布行為,正式拉開「大戰」帷幕。非建制陣營自然是堅決反對,指摘建制派議員此舉是乘人之危。他們強調立法會不應在有議席出現空缺、己方陣營喪失否決權的時候作出任何重大決定。而他們近日拉布製造流會,以及提修訂動議「打尖」種種行為都是要將議會運作癱瘓至明年3月的補選之後。

倘錯過機會輸的不止建制派議員

立法會議席之所以出現空缺,是因相關人士在宣誓時無謂的「政治騷」而自吃苦果,屬非建制陣營自亂陣腳,並非他人造成。這好比宋楚戰場,楚軍渡河而處於劣勢。若諸多顧忌,不以港人利益為先,乘着天時地利人和主動出擊,推動修改議事規則堵塞漏洞,我們只會重蹈宋襄公的結局,因沽名釣譽而辜負廣大市民對我們的期望。

需要強調的是,若因「襄公之仁」而錯過機會,輸的不止38名建制派議員。市民已經因此而要為補選及近期被癱瘓的議會「埋單」,若議事規則未能修改,拉布延續,其惡果將繼續蔓延下去,且愈趨嚴重。

縱觀去年財委會會議有三成時間花在拉布上,平均每個項目需要4.2 小時審議,比過去長了一倍;批出的撥款由前一年度88 項減至上年度29項,涉及金額相差500 億元。財委會失去主要的撥款功能尚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政策也遭到阻礙,骨灰龕工程、中九龍幹線、東涌興建新公屋等撥款都因拉布而未能通過。非建制一方的政治目的或許是達到了,但香港市民的實際利益卻因此而受損。

撥亂反正減少未來損失

正是汲取了歷史教訓和當下的情况,我們才提出今次的修改建議,當中包括大會流會後立法會主席可按需要決定何時召開會議、主席有權整合序列式修訂、大會主席權力擴展至所有委員會主席、議員提出呈請書門檻由現時20 人增至35 人等。這些建議並非阻礙議員認真審議政府議案,而是意在減少無謂拉布,改善當下議會環境。試想,若建議被採納,昨日流會過後主席仍有權在同日稍後時間重開會議,就可避免白白浪費大量會議時間。整合討論、提高呈請書門檻,能夠有效避免機制被濫用,避免立法會成為政治攻訐平台。相反,非建制陣營不惜破壞議會傳統而提出的34項修訂,為的只是進一步拉布。

所以無論是透過分組點票修改議事規則,抑或是在財委會中實施主席指引來完善會議程序都是必須的。亡羊補牢,拉布帶來的損耗已夠多了。我們理應拋開「襄公之仁」,以香港利益和市民福祉的大義為先,承擔起責任努力地透過合法程序修補議會漏洞,撥亂反正,減少未來損失。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7年10月20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