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時事評論員黃永
不少人認為香港的政治格局容不下政治家,而只會產生政客;可惜,在社交網絡影響之下,政客竟只顧扮演KOL,連政客應要怎做也忘記了。
政客也者,着數為先,只求短期利益,不顧願景理想,完全符合「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這句老生常談。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一出,坊間多批評它過多小恩小惠,例如公布的首3天,不少輿論聚焦在那上限300元的交通費補貼,有人認為太少、有人指太易欺騙優惠、也有人認為會令水貨客受惠而反對。
網絡沸沸騰騰,立法會議員們當然只懂照抄,於是在答問大會上以此為奚落或攻擊的手段。
問題是,議員混淆了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呃Likes」的方式。在社交網絡可以爆紅的留言方式,在政壇多數不管用,例如有地區直選議員批評,特首以小恩小惠收買人心,甚至想把300元「退回」特首。林太笑回的一句「你有行賄之嫌」還算客氣,令議員更難堪的說法可能是:「既然大家如此不高興,那是否要我收回這項津貼?」反對派捉錯用神之處, 在於即使有部分市民覺得津貼不夠,也不想優惠消失。
既是政客,便得不斷為選民努力爭取更多:津貼不夠?與其不要,何不開更高價碼?君不見建制派回過神來,隨即要求交通費補貼須涵蓋村巴和紅van。有趣的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面對人人開價,竟然也沒有打官腔,還說可積極考慮。換轉過去的做法,官員的回應肯定是:撰寫《施政報告》時已經考慮良久,政府會於計劃出爐後適時檢討云云。
官員一改過去口風,究其因,可能是政府早已估計有人會討價還價,畢竟今次林太宣布牽涉公帑支出的優惠,過去往往要等到《財政預算案》才公布(如2008年首次提供電費補貼),而《施政報告》則多談措施與政策。今次新特首明顯跟財政司司長有默契(上屆特首和財爺則各有自己的盤算),故此可放膽大談各項優惠和補貼計劃,而又毫不擔心財爺旗下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跟不上。
換言之,真正的政客會找出《施政報告》中的各個優惠項目,然後於明年年初搞定《財政預算案》前,跟政府再還價以爭取更多優惠。
當然,不會全部議員都是政客,但市民似乎又看不出哪位議員有骨氣,兼有鴻圖大計和政治能量,那試問誰能帶來制度上的真正轉變?既如是,大家也許心裏明白,不如現實一點算了罷。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7年10月17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