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下稱林鄭)發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是否顯示「好打得」,還要看漫漫求索的4年多,但「好寫得」就可紀錄下來。7月宣誓上任,百日的席位未暖,頻頻撲撲,《施政報告》又要提前於10月上旬公布,而內容亦見詳細。筆者關心的教育部分亦多有論述,特別在關顧年輕人的範疇裏着筆不少。隨着《施政報告》完畢,各政策局都要有事可做。
《施政報告》面世之前,林鄭提請立法會通過50億元教育額外撥款並獲通過,墊底費雄厚,保險系數大,先撥款36億元,集思廣益,學界取得最大共識,不同背景和立場的各教育和議會團體都唱好。今回林鄭正式公布施政措施,是否驗證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還要看後續;看下集的,未必記起36億元派發教育新資源的上集,因此從澄清、補充《施政報告》的內容,以及落實創意可行新政策兩大方向,再作進一步緊貼的跟進,實在有必要。
必須澄清與補充
先從澄清和補充角度看,擇數例以及其餘。其一,林鄭指本港有享負盛名的大學和優秀的科研人才,香港應要堅持滙聚並在培育人才中扮演更積極的樞紐角色。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香港中小學辦學的綜合成績同樣可站在中國乃至亞洲的前列位置,因此,在不影響本地學生入學機會的前提下,政府應有序地吸納來自香港以外的自資學生入讀,新加坡可以,香港為何不可?
不要忘記,香港是國際化的城市,名實要相符,從滯後到再騰飛,是政策、是志氣、是承擔,這樣的同行才有教育意義。
其二,林鄭提出培育年輕人要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要具備「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大格局要有大政制。 究竟如何落實?讓年輕人參與政策設定是新嘗試;長遠而言,由青年政策發展委員會過渡至青年及文化發展局的設立,從而統籌全港青年的各項政策措施,這也是不少文明先進、教育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的青年發展之路。
其三,《施政報告》指出,由2018至2019年的學年起,政府提供經常「空調設備津貼」,並謂可按學校實際情況加裝空調設備,原意甚佳,亦是學界普遍訴求。 但民生無小事,有關冷氣德政的敍述較為含混,何謂設備津貼?又怎樣按學校實際情況加裝空調設備?是否一筆過或是永久政策?加裝的空調電費,學校能向家長收取嗎?不可以的話,教局能否補貼?這是《施政報告》公布後不少學校的熱議,教局必須澄清和補充內容。
堅持國史教育重要
其四,林鄭提出18/19學年全港中學初中要推中國歷史獨立必修科,在政治亂槍掃射的扭曲時刻裏,林鄭敢於撥去過往由課程處造成的亂象,堅持國史教育的重要,國史傳承是國脈的流動,珍惜香港,香港中國從來都是密不可分,讓初中學生連續3年堂堂正正、名正言順地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是學校教育應有之義。同時也顯示林鄭月娥的勇氣和承擔。
當然,往後要補充的是,當新修訂的中史科課程還未完成之時,學校可沿用新亞錢穆學派所傳的舊課程;初中連續3年中史科的課時課節亦要規定,以一周5天上課日計,要有兩節課,合共不能少於一個小時是必需的了。而高中中史選修科是考核內容,亦要盡速優化,以為銜接。師資和資源兩方面,教局要有優化計劃。 讓教師可帶薪進修 林鄭的施政教育部分未見可行應行的創新政策,始終是兩位兒子的母親,林鄭在《施政報告》結語屢屢提及孩子和年輕人,筆者亦在不同場合聽到林鄭指出,教育的任何新投資的最核心目的,就是說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不過,教評會提議教師教滿10年可獲一年終身一次帶薪的進修的「優惠」,這是對教師行業的鼓勵,良性循環,也必大有利於學生。
增設每校有「校本運用基金」500萬元,讓學校用於教師和學生身上,這比滾存在外的、守住80多億元「優質」教育基金的用處大得多。
不是說政府有額外盈餘180億元嗎?當中提取50億元成立「青年發展永續基金」以鼓勵年輕人的文創和科創,甚為重要。
在全球焦慮和憂鬱充斥的時代精神驅使下,「一校一醫護」、「一校一心理學家」並非奢侈,而是很有必要的了。但林鄭的教育新投資卻未見考慮上述的新政策,倒是她要多聘500公務員,是出乎意料之外。期待下回的《施政報告》,教育創意可行的新政策能見曙光。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7年10月14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