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需要青年,青年塑造時代。青年人總要成長,總有一天會當家做主,也總會按自己的價值觀重塑世界。如果作為未來棟樑的年輕人不存希冀、不存幻想、不存可讓其「天真」的舞台,社會便不知將有何生命力、創造力?然而,年輕絕非特權,社會亦不容「伸手族」,權力人人想,但要先自問有否對稱的能力和貢獻。
社會不容「伸手族」
過去數年的社運政爭,作為當中主力的年輕新世代,他們的能力和表現,大家有目共睹,而其怨懣和訴求則成為消弭深層次矛盾的着力點,亦由此湧現一股傾聽年輕人心聲的勢潮。特首林鄭月娥亦一再強調要加強與青年的聯繫,並提出要升格青年事務委員會和改組中央政策組,希望吸納更多年輕面孔、聆聽更多青年聲音。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與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日前發表政策綠皮書,建議讓15至24歲青年參選和投票,成立具實權的青年議會;獲過半數「青年議員」投票通過的政策議案,可呈上立法會。
絕不能溺愛驕縱
「上車」難、升學難、創業難、生活難、向上流動難上加難,這都是全球新世代的共同怨氣。我們需予關切,但絕不能溺愛驕縱,否則一整個世代,恐將會因愛變害。
年輕人的熱誠毋庸置疑,但能力呢?青年議會早年亦曾在每區的民政事務總署旗下成立過,但因其參與率低和缺成績而無疾而終。青年是要栽培而不是被神化! (小題為編輯所擬)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10月9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