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大學生 兩條道路
兩種大學生 兩條道路

本文作者為雷鼎鳴/前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

最近幾宗校園事件,的確使人為香港前途憂心。教大出現冷血冒犯蔡若蓮的字句,固然使人懷疑有些人有無道德底線,但更使人擔心的是,該校學生會不但不斥責寫標語者違反學生會規則匿名張貼,而且還多方包庇,我們怎放心讓這些是非不分的人教育下一代?至於中大學生會支持宣揚港獨,則隨時會觸犯港英時代所訂立但尚未過時的《刑事罪行條例》第九及第十條,犯者可被監禁兩三年。這些學生最好自求多福,讀讀法例,搞清刑責。

我教書數十年,深知絕大多數大學生都理性,肯講道理,胡搞的只是少數。學生犯錯是家常便飯,不值得奇怪。我所教過的數以千計的學生,平均的判斷力與學習能力遠高於現在所見到的極端份子,但一樣常常犯錯,只要他們有能力看到錯誤並糾正,問題便不大。不過,現時校園中極端份子所犯之錯,對他們自己及對社會經濟都會影響深遠,而且損害不易逆轉,不可不防。

年輕人處於求學時代,簡單而言,他們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是努力增進學問,學懂一些對社會及自己的生產力有貢獻的知識,將來不但可為自己建立事業,而且社會也會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得益。

第二條路是把精力用於搞鬥爭,走此路者,正規的學習成績通常不會很好,也不易搞懂真知灼見或社會所需求的專業知識,但「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日久有功,他們的鬥爭技巧多會日漸純熟,「成就」高一點的,會成功把別人的生產成果弄到自己手中(立法會中不事生產的拉布者也可享有高薪),這些人的作為,在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直接無生產力但對己有利活動」(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成績不及他們的,也可不用工作,躲在家中當宅男宅女,父母尚在時生活不憂,還可上網匿名發表偉論辱罵他人,其樂無窮,父母將來不在時也可領取綜援度日。

由此可見,走第一條路的人愈多,社會的經濟水平及增長速度都會更好,社會累積的財富不少,也可養得起一些寄生蟲。反之,走第二條路者眾多的話,社會便漸漸變得缺乏人才,經濟自會萎縮,財富短缺,僧多粥少,當寄生蟲的人就算寶刀未老,鬥爭技術高超,也分不到多少資源,內鬥反而容易出現。

有遠見的社會當然都不會希望此種情境出現,最好的方法便是防微杜漸,在鬥爭活動尚未普及成為年輕人時尚之前,便將其扼殺於萌芽,否則好鬥者人數一多,互為激勵,積累的鬥爭經驗豐富後,積重難返,他們更不會放棄此道路,不會參與對社會生產活動有貢獻的活動。大學及執法當局做事若婆婆媽媽,最終會替社會造成硬傷。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17年9月15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