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個人遊 看數據勿靠感覺
減少個人遊 看數據勿靠感覺

有關地鐵擠迫的討論所引起的小風波,其實也有正面的效果,社會對這方面的討論增多了,尤其是在策發會內也討論過個人遊應否削減。相信社會內,尤其是旅遊業界會有更全面的討論。

「低頭族」增 鐵路擠迫惡化

市民對個人遊感受最深的,其中一項是對交通的影響。上周本欄曾解釋個人遊對交通,尤其是地鐵所造成的擠迫,曾經引述了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的沈建法教授在本年2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章比較了過去10年的數字,得出一個結論,本地就業人口增加對交通乘客增加貢獻率為六成四,旅客增加(包括個人遊)所做的貢獻為三成二,兩者比重大約是二對一。但在這兩大主因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成因。

日前也看了林奮強先生早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名為《羔羊自由行》,就引述了更多導致交通,尤其地鐵擠迫的原因。林奮強在文章內起碼指出還有兩大因素,一是近年香港多了低頭族。地鐵公司統計,以前在計算其運載量時,一平方米是預算可站6人。但現時乘客要看手機上的資料,所佔的面積多了,一平方米只能站4人,載客率由7成一下子就升上9成。

長者乘車優惠 增交通客量

林奮強計算,那就等於多了145萬名乘客。當然,不是每名乘客都看手機,但如果有一半,也等於70多萬。而政府為鼓勵長者多外出而推出的「兩元乘車優惠」,也令到長者多了外出,現時已經吸引了每日近70萬人次使用。當然就算沒有乘車優惠,長者也會外出,現時未有數字顯示因為有了乘車優惠而衍生多出的乘客。但如果有一半,也有30萬人次。這兩個數字,也不能忽視。

但向林奮強請教個人遊的情況時,林奮強還特別指出一點,現時個人遊的每年人數是2,000多萬,是3倍於香港的人口,所以感覺上是非常多。但其中有相當部分只是一日遊,其餘也只留3天左右,所以平均一年365日算,大概每日平均30萬左右。但因為2,000多萬這個數字太驚人,所以都有先入為主的感覺,把許多香港人也視為個人遊旅客。剪平頭裝的、衣較為大陸化的、不講純正廣東話的,都視為個人遊旅客。其實在過去20年,有100萬大陸同胞以單程證的形式移居香港,他們的外表和語言,令人容易當成個人遊旅客。林奮強這種解釋,是第一次聽到,但又不無道理。

對各區影響不同 難一概而論

對於個人遊政策,絕對是可以討論和檢討,而行政長官和負責港澳事務的官員,也早已明言,會根據香港的接待能力而去檢討自由行政策。所以從事實出發,分析所有相關的數據,而不是憑感覺來個判斷。首先,感覺可能有偏差,例如上班時的擠迫,和個人遊的相關就可能降低。因為運輸署也曾做過調查,個人遊使用交通的時間,是跟上班市民稍為錯開,10時左右才是高峰,比本地上班市民遲了一點。而個人遊在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的壓力,不能一概而論,九龍塘和九龍灣就是不一樣。因為削減自由行,總要付出經濟代價,小心分析之後才好作決定。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5月29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