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競合講實力
中印競合講實力

「金磚峰會」召開前夕,持續72日的中印邊境對峙僵局暫時結束,印軍帶同設備撤回邊界的己方一側,「釘子」經已拔除,國際輿論將焦點調整為研判中印兩國在事件中誰勝誰負,以及往後的競合關係和深層次戰略較量。其實,撤軍是事實,確認了洞朗地區主權誰屬;至於競合的關鍵,在於本身實力和認清形勢,更在考驗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能戰方可止戰

對於印軍侵入中國領土事件,雙方一度唇槍舌劍甚至劍拔弩張,爆發士兵互擲石塊、鬥毆事件,而中國政府一直本着最大的善意,保持高度克制,努力通過外交渠道與印度方面溝通,尋求解決,終能讓印軍撤退,軍事衝突履險如夷,亦為「金磚峰會」作出很好的鋪墊,真正化干戈為玉帛。

由對峙到撤軍,展示出三個重要事實:

第一是尊重歷史界約是解決邊界爭議的最理想辦法。目前,即使不計有爭議的洞朗區外,中印兩國尚有12萬平方公里區域存在領土糾紛,而經過72日軍事對峙,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而中方部隊則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並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此外,在中國周邊的領土領海爭端不少,若持份各方能尊重歷史,協商解決,將可化危機為轉機。

第二是競合講求實力。常言道,「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建軍節閱兵儀式上亦指出:「天下並不太平,和平需要保衛」。能戰方可止戰,如果沒有強大的政經軍事實力作為後盾,很難想像今次風波能夠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須指出,中國的綜合實力已經很強,但在應對嚴重挑釁的威懾力方面,則有待補強,亦須保持高度的政治戒備,向域外力量明確展示捍衛主權和權益的決心和能力,迫令其不敢輕舉妄動。

中印利益大於分歧

第三是中印兩國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但數千年來都相處融洽,除了1962年的32日邊境戰爭外,從未發生政治和軍事衝突。今次的對峙,雙方都非常克制,參與的軍隊人數和軍事裝備都非常有限,而最激烈的衝突亦僅是肢體推撞和掟石,姿勢多過實際。事實上,在印度宣布撤軍的翌日,印度便發布總理莫迪將前赴廈門出席「金磚峰會」的消息。今年,中方將在廈門會晤期間舉行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從全球範圍內邀請包括莫迪等5個國家領導人出席,共商南南合作和國際發展合作大計。若印度仍在尋釁滋事,實在是愚不可及。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7年09月04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