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過度是全球普遍面對的難題,但地狹人稠的香港卻面臨有地不准用,政府需要四處「搶地」的困窘。在2,754平方公里的香港陸地總面積中,郊野公園佔約4成,另有27%土地因長期閒置而變成綠化地,而用作市區發展的土地只約24%,留作市區住宅者更只有4%,以一個國際都會來說,這情況匪夷所思。
郊野公園佔地約四成
土地供應在1995至2004年增加了7,800公頃,但在保育聲中,2005至2014年只增加1,100公頃土地,大跌近八成半。而這正是2003至2016年間,樓價飆升,住屋租金的升幅比工資高近70%的主要根源。
市民難擁安樂蝸
上屆政府曾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包括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舊區重建、發展「棕地」和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最近更有專家學者提出搬遷貨櫃碼頭、填平船灣淡水湖等建議。可惜,無論是大規模的闢地計劃,以至小規模的重建項目,都例必受到挑戰延宕;結果是激化供求失衡,樓價失速飆升。市民難擁安樂蝸!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成立,正是為了集合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引發社會大辯論,在陽光下凝聚社會共識,掃清發展土地的障礙,提出具建設性和前瞻性的建議。
在陽光下凝聚共識
但其實,目前的難題不外乎應否發展效野公園邊陲地、應否維港外填海、丁權如何處理、是否改劃高爾夫球場用途,以及立法會和區議會經常反對建屋項目等,「社會大辯論」可憑甚麼去解套?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09月04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