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一個有關一國兩制的研討會上,一名主講嘉賓涉及港鐵擠迫的「題外話」試圖為自由行爭議降溫,卻反而引起非常社會的廣泛討論和批評,形成一種「題外批評」針對「題外話」。
張志剛被抓小辮 誤捲政治風波
這掩蓋一國兩制和自由行等原命題的討論,更意外地揭開政客輿情的一道心魔。
在目前政治兩極博弈的氛圍下,作為建制核心的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一言一文都會被放大鏡檢視,並被選擇性評議。在該個研討會上,他先以樓宇的結構和裝修為比喻,解說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關係;又斥有人偷換概念,將全球共同面對的管治問題,硬套「一國兩制失敗」的帽子;再借韓台朋友的口,說明民主選舉不是萬能。這些觀點論述,本都是鏗鏘有力的。
然而,在援引佐證時,他卻提出就業人口增加這項新元素,論證不能片面將港鐵擠迫歸咎於自由行,而應多元思考。這觀點和出發點都正確,只是因為「普通話太普通」、「把複雜問題說得簡單了」,便被抓着「小辮子」,將無心失言擴大為政治風波,進而將他的高義宏論,以致整個研討會的努力,予以抹殺勾銷。這種以一點毀一局,並將正反思辯「定格」的手法,大家須予慎思。
港鐵長期迫爆 非始於自由行
回到所謂「自由行迫爆港鐵」的話題,首先,這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並非始於自由行,如記性好一點的,或許也會記得九十年代那個曾經深入民心的宣傳彈性上班時間廣告:「唔想咁樣可以點樣?」如今,港鐵迫爆的問題只因港深交通幹綫少而令問題激化,根源在於港鐵「唔爆唔開新綫」的商業思維,因此將「迫爆」的責任全推在自由行身上,無疑是焦點錯放,甚至以偏概全。
第二,港鐵是公共交通主軸,有責任主力滿足香港的公共交通需求,包括372萬就業人口、142萬學生,每年2,000多萬自由行客,並要分擔從日趨萎縮的巴士、小巴等轉移過來的乘客量。
欠周長規劃 港鐵港府都有責
單以九巴為例,每日乘客量由2002年的430多萬人次,減至2013年的380萬人次,便有50多萬人次需由港鐵代勞。究本溯源,造成今天的「迫爆」,港鐵對暴增的乘客量,欠缺周全的評估和部署,實須承擔重要責任。
第三,作為港鐵的最大股東,政府的監管當然亦須檢討,畢竟,政府是制定鐵路優先政策的主導者,有責任督促鐵路提供優質服務,徹底解決迫爆的問題。
令人惋惜的是,張先生當天只舉了一個例子而未及周延,便成為大張撻伐的對象,而且謾罵的聲音彷彿只集中對發言者的揶揄甚至人身攻擊,至於如何解決自由行和港鐵迫爆問題,卻未多提及,落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着眼短期操作的政爭模式。這種在厮殺過後,社會卻沒有任何得着的局面,正是香港的政爭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
其實,一國兩制和自由行,都是為求突破香港與內地兩制間固有樊籬,而創設出來的雙贏方案,若任何一方只是堅執一己利益,只會出現一拍兩散的破局。對於部分反對派來說,或許這是修理政府的好機會,但對於生於斯、長於斯,與香港共成長的廣大市民來說,他們的利益福祉,得到保障照顧嗎?這是所有從政者必須捫心自問的關鍵問題。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5月27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