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搭小巴,差一兩個位不能上車的苦,相信不少讀者都深有體會。而這個情況,隨着小巴座位數增加可望改善。隨着《道路交通(修訂)條例草案》在立法會通過並刊憲生效,本港小巴座位上限亦由16個增加至19個。歷經個多月的檢驗審批,19座小巴相繼落地,並陸續投入服務。
早前有機會試乘新款的19座小巴,增加座位之餘並不覺得空間壓迫。上落位增加了半級「鬼祟梯級」,上落車稍不爲意,隨時會絆倒釀成危險。另外,上落客信號按鈕設在車廂邊,坐在過道上的乘客要按掣落車,手就必須橫伸向隔離乘客的胸前,倘若對方是女士,相信在使用上會引起諸多不便和尷尬。據悉,這些設計的問題業界亦曾反映,但運輸署最終仍以種種「安全理由」堅持設計,官僚與離地的作風可見一斑。
與19座小巴一同亮相的低地台19座小巴在設計和造型上則更爲吸睛,與傳統小巴不同,驟眼一看倒更像是一款現代感十足的「中巴」。該款型號的小巴可以降低地台,方便輪椅上落;除了正常19個座位外,亦額外配輪椅座。正因如此,車款超出小巴7米法定長度上限,需要運輸署署長給予豁免車長才能落地營運。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按照現時法例,小巴最多只能搭載19個乘客,所以即便有額外的輪椅座。若輪椅客要在客滿的時候上車,就必須有另一名乘客下車「替換」。各位不妨試想一下,又有多少人願意放棄已經繳付的車資和時間相讓呢;而小巴滿座時車長往往直接飛站而過,即使有乘客願意讓座亦是有心無力。
所以筆者都即場向陳帆局長建議以修例形式,豁免19座輪椅小巴最高乘客19人的標準,改爲「19+1」,方便傷健乘客上車。承辦商亦可以考慮透過電話或手機應用程式,讓傷健人士預約座位。活動當日,除了運房局局長陳帆外,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亦有在場。筆者自然緊抓機會不放,向他指出低地台小巴造價高達150萬元,較普通小巴高出一倍。勞福局應該參考環保巴士的做法,爲輪椅小巴提供資助,同時指定醫院線需要加密輪椅小巴班次,服務有需要的市民。
小巴從16座到19座的「改朝換代」仍在進行當中,但運輸署的驗車審批效率卻爲人所詬病,更不提「豐田霸權」等林林總總的都市傳說。歸根到底,加快審批驗車速度,儘快增加小巴座位,能夠便利市民,縮減候車時間,減少道路交通壓力。在上個立法年度的審議條例的過程中,筆者一直認爲小巴座位上限應該增加至20個,唯最終未能達成,希望當局信守承諾,明年儘快檢視政策成效,商討進一步增加小巴座位上限。
原圖:大公網、民建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