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的政府領袖都會小心選擇首個外訪的國家或地區,既為了顯示新政府未來對外關係的重點,也藉此向民眾表明施政策略及方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則在上任一個月後,選擇以東盟成員國新加坡和泰國為出訪目的地,就是要凸顯香港對加強與東盟經貿關係的重視,亦是要彰顯在享受「一帶一路」紅利下,香港助推區內經貿縱深合作的空間、作用和意義。
在昔日的港英時代,香港雖是國際著名自由港,但從未在意與其他經濟體商議自由貿易協定(FTA),完全偏離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大潮,被區內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遠遠拋離;及至在回歸之後,香港才開始簽署一些FTA,但除了跟內地的CEPA外,只落實了和新西蘭、智利、歐洲自由貿易區 ( 含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和瑞士4國 )的FTA。至於本已是第二大貿易夥伴的東盟,FTA仍在等待。
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在2014年開始,就與東盟啟動FTA談判,其間達成4項共識,包括通關手續簡化、檢疫標準統一、撤銷技術相關貿易壁壘、增強經濟學術合作,預計整體談判即將完成,實現東盟、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以「一帶一路」為基礎的「10+1+1」合作共融共進發展戰略。
本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既是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是讓貿易脫困的所需,更有助發揮「背靠內地、面向國際」的綜合優勢,讓香港經貿在中長遠時期重新定位,恢復增長。
香港經濟發展除了北望神州之外,更要面向世界,而東盟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理所當然的耕耘重點。另一方面,中、日、韓這亞太區三大強國在區內就政治、經濟開展的折衝樽俎,東盟「10+3」已成為既定機制,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在內的「10+1+1」,更是打造新生產基地和新市場的新機遇平台。香港向來長於提供金融、專業等中介商業服務,並從中發掘新商機,當前東、西方大國都競相擴大在東盟的投資板塊,拓展商業活動,香港務必乘潮勇進,在新世潮下展現新亮光。
需強調的是,除經貿合作外,東盟地區一向是以香港為跳板的愛國愛鄉華僑聚居地,無論是反清抗爭,或是支援國家發展和改革開放,他們始終發揮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如何凝聚東南亞僑民僑商, 將是這一代炎黃子孫,為協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香港市民,義無反顧!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7年8月9日
原圖:Lee Hsien Loong faceboo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