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鐵迫爆 成因逐個捉
香港地鐵迫爆 成因逐個捉

本周一在一個有關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的研討會中,曾因為「題外話」講到交通,尤其是地鐵擠擁的問題,而引起非常廣泛的討論和批評,個人對沒有詳細解釋而造成誤會感到非常抱歉。

地鐵擠迫 個人遊非唯一原因

本人絕對不認為個人遊沒有為交通和地鐵帶來壓力,2,000多萬個人遊旅客訪港,必定使用交通工具,尤其是連接陸路口岸的東鐵,一定是首當其衝。個人的原意,是香港地鐵的擠迫,有幾個因素導致,只是歸因於個人遊這個判斷並不準確。

這個「題外話」,根本就和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並無關係。當時在解釋香港近年的一些經濟發展情況時,本人特別提到就業市場的情況,不但失業率停留在充分就業,而總體就業人口也創了新高。在2010年,香港的總就業人數是354萬。到今年政府剛公布的數字,總就業人口是372萬,比三年前多17萬,比五年前更升了20多萬。這些就業人口每天都要上班下班,而時間也集中在上下班的時間,這令到地鐵的用量增加。

巴士載客量跌 港鐵負荷增

當時解說的意思,只是指出個人遊不是導致地鐵擠迫的唯一原因。

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系沈建法教授在本年2月曾經發表文章,題為《公共交通繁忙時段擁擠,訪港旅客非主因》,文章引述了非常詳細的數據,指出就業人口增加令到交通需求增加。在統計的2002年到2013年,訪港旅客增加對公共交通人次增加貢獻為三成二,就業人口增加對平均每日公共交通人次增加貢獻為六成四。就算不去詳細分析,我們大概都可以理解到,兩者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因素。

而另外一個成因,就是巴士的載客量持續下跌,其中尤以九龍新界營運的九巴為甚。根據香港年報資料,2002年,巴士每日載客量達430多萬人次。但2013年則跌到380萬次,跌幅達到百分之十二。而這每日的50多萬人次,相信是轉到地鐵。雖然巴士載客量近年跌幅喘定,但無法回升,這代表就業人口、個人遊,以至其他的香港居民對交通需求的增加,幾由地鐵獨力承擔。

支增幹負荷 速落成沙中

市民選擇地鐵,原因可能有多種。如果是上班的市民,準時是重要考慮因素,而這正是地鐵的最大賣點。

近年落成的鐵路,多屬支性質,幹仍是舊有的港島、觀塘和荃灣等。這就造成如水塘的集水區增加,支收集更多乘客入幹,而讓幹擠擁。個人遊活躍的區域固然非常擠迫,就算少有個人遊旅客的區域,地鐵一樣相當擠擁。

沈建法教授在文章指出,每天訪港旅客平均人數大約佔就業人口一成,即是就算全部旅客不來香港,交通用量也只可以減十分之一。換句話說,如果要等十班地鐵上車的話,那就可以減少一班。

訪港旅客,尤其是大陸的個人遊,對香港整體交通的影響並不平均。巴士影響較少,鐵路較多,而又以東鐵為甚。所以要解決地鐵擠迫的問題,首要是盡快落成一些幹性質的路,例如沙中和北港島。

東鐵的超負荷,相信也要靠巴士分流來暫時解決。而對個人遊的全面規劃,包括估算香港整體及個別環節的招待能力,以及個人遊的來港活動時間日子,應該是政府的首要任務。(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5月22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