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的書
讀魯迅的書

秘書通知,報紙的專欄已無存稿。

過去寫專欄稿,一如廣東俚語所云︰「如吃生菜」,立寫可就。現在年紀大了,思維遲鈍,想到一個題目,卻遲遲未能下筆。是腦子裡儲存的資料已告枯竭,還是自己文字的組織能力已走下坡,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寫稿說是先有腹稿,也是說,「肚子」裡有寫稿的「料子」,經過邏輯思維,組織成篇。如果肚中「空無一物」,如何寫出東西來?

肚子裡的「料」,是平時觀察世間事物組織而成。「料」從何而來?該是生活體會中來。我並不是不聞世間事,也並不是閉眼不觀察世間事物,應該「有感而發」的東西多着。只是年紀大了,思維頗覺遲鈍,組織材料,略有困難,因而寫稿沒有早年那麼順暢。但我不願服輸,不願就此停筆,總要在肚子裡擠出一點「墨水」來。

寫稿的原料,一是直接觀察,從個人的生活圈子中觀察事物,經邏輯思維組織成篇。二是綜合閱讀有關材料,觸動邏輯判斷,感應成篇。也許此說的兩者都有關連,由觀察而有感,由感想而深入沉思,這種互動,是寫作的原動力。

我最不願寫應景文章。所謂應景文字,便是為酬酢而作,有皮肉而缺乏靈魂。此類文章,讀者甚少,倒不如作個四字題詞來得乾脆。

魯迅先生說︰「一個題目,做來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樣,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文章與題目》)他又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Sketch,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魯迅先生對寫作的評論不多,但十分精闢,許多話都應該是學習寫作者的座右銘。我在年輕時就讀魯迅的文章,覺得受益不少,而且愈讀愈有味兒。今天讀魯迅的年輕人少了,這是很可惜的。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7年7月31日

原圖:網絡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