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選、修改議事規則、民主黨
補選、修改議事規則、民主黨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趁暑假,總結一下新任立法會議員在他們首個立法年度的表現。好些粗疏的評論員常以「藍黃之分」來分類文章,但筆者所篤信的解困新聞學的宏旨,則是要超越黨派,以找出社會各界共同出路;香港政局之所以一池死水,正因建制泛民均欠靈巧政治手腕,論政水平也太低。本人看法是,民主派因多年未有提升水準,間接讓建制派得以過分安逸,結果立法會內長期海軍鬥水兵。我最大願望,是雙方陣營穩守原則之餘,同時亦知所進退,尋求政治創新。

責怪代議士不長進

像DQ官司後,面對36億元,泛民陣腳大亂。黃碧雲接過陳健波「傳紙仔」,同黨兼泛民召集人涂謹申既未有為她護航,遑論民主派集體力撐;可是建制派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在開會當天擾攘一番,剩下陳健波一人跟進;結果是過去10天,不論深黃鄭經翰,還是深藍屈穎妍,兩邊也對自己一方嚴加鞭斥,責怪代議士毫不長進。

此刻林鄭強勢,36億元批核後才一周,張建宗、陳茂波、袁國強、陳肇始、羅智光、羅致光、陳帆、聶德權等以「車輪轉」方式出場,哪怕有時一天之內,政府同時主導3至4個政策議題(教育、流感、「一地兩檢」,再加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市民看在眼裏,「官員忙加班 vs 議員趕放假」之落差,便顯得更為明顯。然後,政府便會覷準時機,正式提出舉行立法會「補選」的日期。

如有兩區同時有兩個出缺議席補選,建制派要在地區直選界別增添兩席至總數18席(即超過地區直選界別之半數),便絕不困難:在此情景下,不論補選前後,建制也有足夠票數修改《議事規則》。

即使政府甘冒政治風險,先補選「梁游」兩席,推算最快速度安排,也要待至今年年底才會投票。然而,林鄭現時還在熱身,10月公布首份《施政報告》後,估計將出現「議題泛濫」的情況。到時立法會便進一步予市民積壓大量工作,卻又拖拖拉拉、議而不決的印象。

故此建制派大可以在今次補選,只用「修改《議事規則》」來打造「單一議題選戰」(single issue campaign),藉此儲民氣,營造當選者有民意認受,再由幾位當選人作建制派代表,正式向大會提出修改《議事規則》。

非建制派方面,剩下來的策略有二:

其一,可用「為DQ議員取回公義」作主打,但前設是民主派支持「DQ4」(甚至「DQ6」)原班人馬再出征。不難想像,在這個過程當中,討論原班人馬的公眾形象,「初選」是否公平,不參與者(像馮檢基和范國威)將受到什麼「招呼」,似會引發民主派陣營進一步分裂。

其二,是返回「守護香港」大路,拋出「一地兩檢」、國民教育、23條立法等議題如何影響本港核心價值,因此需要守住議會的反對派勢力,藉以為市民監察云云。可是,在選民知悉有極大機會失兩席予對手的情況之下,「守住關鍵少數」這句口號已再用不上,恐怕難以催谷投票率。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派基本上只能依賴地區樁腳幫忙,才可保住泛民在補選的基本盤,否則多數會輸得十分難看;輸人又輸陣的話,補選過後,民主派反而更加寸步難行。

推論至此,既然要靠地區樁腳,民主黨便處於上風,因此胡志偉和涂謹申未來半年對修改《議事規則》的取態(即明知不夠票阻撓,又會否主動協調修改某些《議事規則》?),民主黨內新舊勢力能否協調,以及民主黨議員會與林鄭如何互動,當是未來政局發展的關鍵。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7年7月25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