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吳康民
翻開一本香港2003年出版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風采錄》,回首當年共同論政的老朋友,不少已經駕鶴西歸。不少如筆者也已屬風燭殘年了。
正式有一組港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始自1975年的第4屆。為什麼呢,因為當年鄧小平復出,認為應重視港澳的作用,多幾位港澳人大代表,可以更好聯絡各界人士。加上港澳人士國際視野廣闊,其意見可供國家面向世界參考。第4 屆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共14人,他們是李菊生、鄭鐵如、費彝民、王寬誠、湯秉達、莊世平、楊光、郭添海、蘇友、黃燕芳、郭增愷、石慧、張泉和吳康民,現仍在世的只有後列的3人。石慧早已移民加拿大,張泉身體不好,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第5屆大致仍是如此,第5屆還加上一位現長居老人院的陸達兼。
第6 屆再加上一位較年輕的洋務工會副主席陳植桂,仍然健在。第7屆(1988至1992)仍健在的有汪明荃、吳康民、陳有慶、曾憲梓、徐是雄、陸達兼、鄭耀棠共7人,佔全部香港代表三分之一。第8屆代表共28 人,去世的10 人。第9 屆召開時,香港已經回歸,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增至36人,但現今也已有7人去世。
香港回歸前夕,中央領導為了傳達中央對香港的方針政策,對未有實踐經驗「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別重視,另一方面也要徵求各方面的意見,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於是有由鄧小平和廖承志會見港澳12位人士之舉。由此可見,中央對港澳人士反映海外華僑和國際問題的重視。
這12位社會人士是費彝民、王寬誠、李子誦、湯秉達、李俠文、陳紘、徐四民、楊光、吳康民、梁培、蘇務滋、陳復禮。今天翻看當年會見的照片,仍在世的只有陳復禮和我二人,而本人也已屬風燭殘年。歲月不饒人,回首往事,難免感慨萬端。
近年喜歡看一些回憶錄,章詒和女士的幾本大作,都已看過。她的回憶文字,頗具文采。也許章女士熟讀宋詞,每於回憶中添加幾句古詞,更增加文字的悲傷感,這就是文學作品和乾巴巴說事的區別。
我為全國人大會議寫了好幾本回憶錄,計有《人大回憶錄》(明報出版社1990 年)、《人大繽紛錄》(明報出版社1997年)、《人大選舉備忘錄》(天地圖書2002年)、《會內會外十屆人大隨筆》(天地圖書2007年)、《吳康民人大親歷記》(三聯書店2014年),算是為香港代表參加全國人大工作留下了一些回憶文字。
第12屆全國人大代表,即現屆的代表,香港仍是36名,其中不少還是熟悉的老朋友。最老資格的可算是工聯會的鄭耀棠了。他從第7屆開始,當了6屆代表,如果第13屆再度連任,就平了我的紀錄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7年06月24日
原圖:新華網,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