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業宜居洪水橋
打造宜業宜居洪水橋

早在1999年,政府曾計劃將洪水橋發展成為新市鎮,可惜因為人口放緩、經濟不景而遭到擱置。近年住宅及工商業用地需求殷切,政府重新啟動洪水橋的規劃工程研究。筆者原則上支持是項倡議,正好是一個契機,去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以及增加新界西北的就業機會。

洪水橋位於新界西北部,現有的三號幹線連接香港市區,港深西部公路連接深圳;興建中的屯門西繞道、屯門至機場連接路,將會連接大嶼山及港珠澳大橋口岸,打通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可見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新界西北缺乏產業及社區配套,居民往往須長途跋涉到市區工作,結果引伸出不少家庭及社會問題。

在深圳灣大橋的另一端,深圳市政府先拔頭籌,把握「橋頭經濟」的優勢,將前海規劃成為集金融、貿易、物流、科技等產業於一身的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政府開發洪水橋須結合深圳前海,以及擴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發展機遇。此外,政府預計在洪水橋將會新增十萬個就業職位,當局必須考慮原區就業機會能否與當區人口組成配合,以免出現職位錯配的問題。

根據香港政府最新規劃,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為51:49,是為了「中和」天水圍公營房屋比例過度集中的問題。除了公私營房屋比例之外,政府須留意其位置分佈,以確保人口的多樣性,從而達至社區的均衡發展,避免過去發展天水圍北部及東涌時,公營房屋過度集中衍生的標籤效應及社區問題。

此外,政府規劃洪水橋時,須注意現時元朗市的承受能力。現時元朗區人口六十萬,居民不論就業、上學、購物、消閒主要依賴元朗市,造成市內道路水洩不通。將來洪水橋、元朗市南、錦田南、橫洲,以及西鐵上蓋項目全面發展後,預計人口達九十萬以上,屆時只會加劇元朗市的負荷。

筆者建議政府在洪水橋公屋、居屋周邊增建公營商場及街市等,從而減輕元朗市的負荷。交通方面,政府除了增加港鐵洪水橋站之外,有必要興建包括北環線、屯門至荃灣鐵路等新鐵路,並全面檢討元朗大馬路輕鐵系統,以改善交通聯繫。

房屋、就業及交通三者都是環環相扣的,如果區內經濟無法滿足居民的就業需要,就要改善對外交通配套;如果對外交通配套追不上需求,就要增加區內就業。如果兩者都做不到,不難預見將會重蹈當年發展天水圍的覆轍。政府宜將元朗未來的發展項目整合起來,作一個全面的規劃。希望政府能夠從善如流,小心處理各持份者的利益,將洪水橋打造成為一個宜業、宜居的新市鎮。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4年5月16日

丘健和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恊會成員

原圖:hsknda.gov.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