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香港青年朋友的信(四)
給香港青年朋友的信(四)

親愛的朋友,

今天我想和你們討論一下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使大家能夠認清形勢和適當地為自己定下目標,與大陸合作,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香港能夠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演變成為一個繁榮的國際大都會,原因何在?我對這個問題曾經反複思考過,所得到的答案是:香港擁有特殊的地理環境,英國人有效的管治,港人的勤奮個性和冒險精神,中國本土所提供的機會,世界所展現的有利形勢,這些因素對香港的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缺一不可,尤其中國本土更屬最關鍵的一個因素。

香港早期的發展步伐十分緩慢,與中國的商貿往來要面對與很多中國沿海城市的競爭,直至1949年中國政權由共產黨取代國民黨之後,香港才成為唯一通往大陸商貿的必經之地,從此欣欣向榮,更成為了亞洲經濟的四小龍之一。

香港的地理優勢因中國政權的轉變而突顯出來。假設廈門、廣州、上海、天津在中共掌握政權之後仍保持對外開放,香港便會失去這個獨特的條件。由此觀之,英國人選擇香港做殖民地並非有先見之明,只是因緣之巧合;他們對香港的管治雖然重要,但並非幫助香港繁榮的唯一功臣。

英國人對香港最大的貢獻是把她發展成一個法治的社會,人民受到法律的保障;其次是他們在香港推行的自由貿易和寬鬆的金融政策,大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雖然如此,殖民政府在管治上也有不少敗績:早年的貪污舞弊使行政效率低落,土地政策缺乏遠見使房價失控,過分放任的市場管理使內部競爭失去平衡;這些負面的影響既深且遠,留下很多棘手的問題有待特區政府去解決。

大陸赤化後,從中國逃來香港的人才及財富前所未有,刺激了香港的經濟起飛。製造業、電影業、金融業、房地產、旅遊業便是由外來的資本與人才不斷開放而逐漸興旺的。上海的資本家對香港的貢獻尤其重要,使她在落後的經濟基礎上搖身一變而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參與者。香港的文化事業也是受惠於從大陸南移的學者及文化人,本地報章如雨後春筍般遍地滋生,一掃「文化沙漠」不雅之名。

韓戰時期中國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封鎖,他們嚴厲禁止任何物質運進中國大陸,香港成為進入禁區的秘密通道;不顧禁運的規定風險雖大但回報甚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他們把物資源源不絕地運進大陸,直至韓戰結束。期間不少香港商人發了大財。香港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由來在此。

韓戰之後接踵而來的是越戰,香港成為美軍的補給線和度假消閒的熱門城市。能夠把握機會的香港商人又發了一大筆戰爭財。這些累積起來的財富有助日後香港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社會受惠。

越戰結束不到三年中國實行經濟改革,把門戶開放,大陸市場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資金、人才,從四方八面而來,通過香港進入大陸。香港的製造業北移,保持了競爭優勢。大陸提供無限量的人力資源、土地及逐漸成熟的消費市場,使香港享盡地利之優勢,財富滾滾而來。香港經濟在往後的二十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主權回歸中國後,香港曾數次經歷國際金融風波的打擊,2003年又受到突發禽流病毒的禍害,經濟低迷,人心惶惶。中國憑著本身的實力向香港施以援手,直到她元氣回復。

由過去的歷史觀之,中國國勢盛衰對香港都有直接的影響,香港的命運與祖國息息相關。能夠看通這一點,港人便很容易替自己定位,正視和祖國的關係,共存共亡!

英國在香港扮演的英雄角色多少是由時勢造成,香港命運並非由她主導,香港人必須明察秋毫,才不至讓她反客為主。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在1990年香港的GDP佔大陸25%,去年下降至2.2%,未來十年可能再下降到不足1%。地區之間的關係從來都要考慮經濟因素,惶論香港與中國大陸本該是血肉相連的!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