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園的真正價值
郊野公園的真正價值

月中,政府邀請房屋協會,研究大欖和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兩幅土地,探討當中的生態、景觀、美觀價值、康樂與發展潛力、實際限制等方面。雖然政府已表明,是項研究是為了提供客觀分析,讓社會可就發展郊野公園的議題進行理性討論,但此消息一出,即招來一些人士的口誅筆伐,似乎連研究討論也容不下 。

郊野公園對於香港人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寶地。說「熟悉」,是因為很多朋友都去過郊野公園,都享受過當中大自然的美好。說「陌生」,是因為大家對郊野公園的了解其實並不深,也不清楚郊野公園的價值所在。

先問一個簡單問題︰為何郊野公園是「郊野公園」?當初是怎樣劃定的?其實,上世紀政府為保護集水區而劃定了特定保護區域,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郊野公園。然而,隨着香港幾個大水塘的發展,以及東江水的引入,郊野公園作為保護集水區的功能大不如前,而其生態及康樂用途則更為人熟悉與重視。

由此可見,郊野公園的功能不是完全不變,反而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所有香港人的土地,郊野公園一直都是我們重要的土地資源。善用土地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發展方針。我們是否要認真反思一下郊野公園的價值所在?

行政長官於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社會應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作公營房屋、非牟利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當時只是提出「思考」,已招徠不少話柄。

其中一種主流質疑,就是說一開發邊陲土地,就等於消滅了整個郊野公園。這種想法令人感到匪夷所思。首先,郊野公園是受到《郊野公園條例》保護,未受保護的「邊陲土地」才是思考的範疇。對於這種土地,應該如何善用?可否轉化為更大的社會功能?這些問題大家都未有定案,作為民主開放的社會,是否應該容許社會討論?

如果我們要認真、客觀、理性地討論,是否需要有理有據?如今房協的研究,正是希望就此問題提供理據。正是因為我們對邊陲土地的使用原則並不清楚,我們才需要作一個綜合的評估,凝聚社會共識,這才是發展的正道。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6月2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