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Albania)是由馬其頓(Macedonia 前往黑山(Montenegro)必經之路。我們在五月十四日母親節那天離開馬其頓的奥赫里德(Ohrid)古城,沿著奧赫里德湖走,很快便到達阿爾巴尼亞邊境。雖然是星期日,在關口排隊出關的車輛不算多,但不保證我們能夠順利通過,須看關員的心情,也須看他們的索求,導遊說每次的經歷都不同,司機必須能夠掌握形勢,察言觀色,當機立斷,適當地滿足他們的要求。所有到巴爾幹半島旅遊的人都必須有這個心理準備,耐心是先决條件之一。
奧赫里德湖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淡水湖,圓形周長三十公里,深度285公尺,水質優良,是附近地區食水的主要來源,也能調節氣候,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大湖的三份二屬於馬其頓,其餘則屬於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兩面的景象截然不同:馬其頓的這一邊人氣旺盛,炊煙裊裊;阿爾巴尼亞的那一邊原封不動,仍等待發展。大湖盛產鱸魚和鰻魚,但因濫捕,已受到限制。
當汽車進入阿爾巴尼亞國境之後,立即發覺一片荒涼。道路設施經年失修,民房殘破不全。油站附近及公路旁邊站滿了人,等候過境的汽車,替車主清洗汽車,賺些外快。這和中國改革開放初年的景況沒有分別,但當社會富裕之後便會逐漸消失。
阿爾巴尼亞位於強鄰中間,缺乏安全感。他們在山頭野嶺建了一些「地保」,作為機關槍的陣地,防止敵人進攻。這些怪模怪樣的軍事設施,遠看猶如一群失㪚了的大烏龜,很多已殘缺不全,失去了原來的用途。
沿途的另一特殊現象是有很多房子只建到一半便停工,不知道是否因為建材短缺或者資金不足而延誤工程。這種情況不但在窮鄉僻壤會見到,在人口較多的城鎮也會出現。這些半完成的建築物在加拿大或香港是不容許作任何用途的,但阿爾巴尼亞的立法與執法便沒有這般嚴格。
沿途所見的公路設施都是經久失修的樣子,但首都地拉那(Tirana)的建築物則保持得較好,不至於太過影響市容。在政府行政大樓林立的中心區,丐帮橫行,指使小童向遊客討錢,造成攪擾。如果遊客不理會他們,這些小無賴便會纏住他們不放。除了這些小鬼之外,還有抱着嬰孩的婦女會伸手向路人乞討。這種現象我已很久沒有看見了,但竟然會在歷史悠久和文化深厚的歐洲出現。
阿爾巴尼亞和中國在冷戰時期曾經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難兄難弟。當年中國雖然很窮,但仍不斷向這個友邦作出經濟支援。中國總共花了九十億人民幣,看來或許白費了。阿爾巴尼亞始終如一,比起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還不如。旅行社安排的行程都盡量避免在阿爾巴尼亞停留過多時間,除了這個地方貧窮和落後之外,也因為不安全。很多從別處來的旅行團也和我們一樣,入境之後匆忙離開。馬其頓和黒山共和國却吸引了不少這類遊客。黒山七成的生產總值(GDP)便來自旅遊業。
中國經過脫胎換骨一般的經濟改革,得到今天的成就。看來,阿爾巴尼亞也必須動大手術才可走出困境。
(寫於二○一七年五月十五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