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Croatia)是足球世界的勁旅之一,曾經三次打進世界盃的決賽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次巴爾幹半島的旅行團克羅地亞是重點節目,佔了全程的三天,但我們不是來看球賽,是來欣賞風景的。
由黒山(Montenegro)沿著亞得里亞海的海岸線往西北走,很快便到達克羅地亞邊境,我們過夜的地方叫做察夫塔特(Cavtat),是一個貼近海邊的小鎮,從酒店徒步走只需十分鐘便可到達。太陽下山後,天氣立即變得涼快。這是巴爾幹半島晚春的特色,早晚溫差較大。旅遊季節剛開始,遊人只是旺季的一半,酒店以特價吸引顧客,所以我們選擇這段時間來。
近年亞洲旅客佔了很大的比率,到處都遇到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他們結伴同遊;韓國和日本遊客也不少。亞洲經濟繁榮,亞洲人的收入增加了,有錢便想到世界各地旅遊。歐洲人則喜歡等到七月和八月工廠休假和學校放暑假才蜂擁而至,那段日子便是歐洲旅遊季節的高峰期。
克羅地亞沿海有一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把彎彎曲曲的海岸線點綴得非常美麗,從公路上遙望,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把無邊無際的海洋與陸地隔開。島與島之間便是一迂迴曲折的水道和港灣,風平浪靜,水深可容納巨型客輪或貨輪通過,是發展旅遊和運輸業的優良條件。由於這些港灣遠離工業區,沒有污染的問題,可闢為人工養魚場。這裡漁業發達,市場售賣的海產或餐廳供應的海鮮都是就地取材的。
離開察夫塔特不遠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是個天然良港,古代的軍事重地,今天遊輪的熱門停泊點,遠近馳名。和我們一起來的女兒及女婿以前搭乘遊輪來過這裡度假,這次舊地重遊仍興致勃勃,其吸引處不言而喻。杜布羅夫尼克在十五和十六世紀曾經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城市,擁有強大的海軍船隊,商貿發達。1667年發生的一次地震幾乎把它摧毀了。災後重建,除了恢復舊觀之外,還加上了巴羅克式及哥德式的風格,再次引起世界的注目。
我們繼續沿着美麗的海岸線由南往北走,司碧(Split)是必經之地。它是克羅地亞第二大城,集新舊於一身。導遊帶領我們參觀一座羅馬帝國時代留下來的皇宮(Diocletian's Palace),是載斯克里大帝安享晚年的居所,耗資巨大,安全設施設計周密。這個羅馬統治者仇視天主教,殺害無數天主教教徒。他死後由康斯坦丘斯(Constantius)繼承皇位,天主教從此被解禁,成為當時的主要宗教,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座建築物非常堅固,能抵擋強烈地震,所以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
札格拉布(Zagreb)是克羅地亞的首都,人口有一百二十多萬,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奧匈帝國曾入侵這個地方,他們的建築風格仍然保存下來。市中心有一座宏偉的雙翼天主教堂和一座從十三世紀留存下的聖馬克大教堂,它們是市中心的主要地標。當天適逢中學生舉行畢業典禮,畢業生聯群結隊穿上他們學校特有的運動衣在鬧市中串連,朝氣蓬勃,吹着口哨來慶祝他們邁進人生的另一階段。年青人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我默默為他們和克羅地亞祝福。
除了歷史遺址和古老城堡之外,克羅地亞的田野景色也十分迷人。巴士經過很多疏疏落落的小村莊,旁邊便是農民的耕地,用來種油菜花,或闢作葡萄園,也有用來養草,在草地上放羊。油菜秄尚未成熟,但盛放的小黄花却覆蓋了大片土地,將它染成燦爛的黄色,蔚為奇觀。我出生於農村,也在農村生活過,克羅地亞的農村帶給我很多趣味。
我們在克羅地亞的最後一天參觀了著名的十六湖國家公園。它與九寨溝有點近似,有數不清的山泉,急流和瀑布,從石頭的隙縫中滲透出來,向低處傾瀉,水花四濺,緩急不等,水和岩石撞擊之聲此起彼落,猶如一首永遠奏不完的交響樂。我們可仰望或俯瞰,也可遠眺或近觀,轉個角度便感到不同的變化。從山頂瀉下的泉水,川流不息,聚成湖泊,清澈見底。我們到公園遊覽的那一天雲淡風輕,陽光燦爛,光線直射湖水深處,呈現出翠玉之色,美不勝收。遊山玩水,五月份是一個最理想的季節,因為日長夜短,可玩個痛快。
在巴爾幹半島這七個國家之中克羅地亞似乎最具有發展潛力,塞爾維亞政權當然看在眼裡,曾使用武力阻止它從版圖中分離,結果釀成戰爭。我們的司機是克羅地亞人,曾經參與獨立戰事,並引以為榮。
(寫於二○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