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在2014年預算案持續「拉布」時,當時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笑稱,自己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對加害者(發動「拉布」的議員)產生感情。這個現象,近日彷彿散播到社會和媒體當中,從葉繼歡去世、到九龍灣姦劫疑犯自殺事件,可見一斑。但究竟當中是否純粹同情加害者那麼簡單?
葉繼歡4月在獄中身亡,一夜之間,不少網上討論、社會人士、甚至有媒體對他歌功頌德;更甚者,有人以「一個時代的終結」來說:「那時候的香港百業興旺,就連鼠輩賊盜都可以白手興家,賣勞力的努力,肯搏殺的搏盡,人人也想分一杯羹。」這種顛倒是非黑白的言論,無非是一種透過利用戀殖情緒來反中央、反特區的政治表態。
另外,在5月7日,九龍灣發生姦劫案,受害女生只得22歲,全城震怒。事隔3天,警方透過100多名警員日以繼夜地調查,翻查500多個「天眼」,並核對厚厚的犯罪紀錄,最後鎖定目標,將疑犯逮捕歸案。
然而,疑犯在警署內自殺身亡後,有早年質疑警方「濫用權力」、反對警方對被捕者「剝光豬」搜身的議員,連忙跑出來,自相矛盾地質疑警方存在保安漏洞;而與疑犯兩年沒見面的哥哥,也出來「忽然關心」,指疑犯血氣方剛時不犯風化案,怎會半百之齡才犯?質疑警方拉錯人;更甚者,有人以李旺陽來形容疑犯在警署「被自殺」,陰謀論滿天飛。這些言論,明顯又是另一種反中央、反特區、反警方的政治表態。
以上兩件事件,已經超越筆者開首所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範圍,是純粹一種政治表態,而非同情加害者的心態。如果我們這一代人、這一個社會,凡事政治化,以政治作為思想和言論的首要考慮因素,當政治表態超越是非對錯,我們要如何教育下一代明辨是非?我們又如何幫助香港走出政治困局?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05月25日
原圖:網絡、Wenweip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