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對香港來說也是再次向上騰飛的大機遇。
試想一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達6,600多萬,經濟總量達1萬多億美元,消費市場達2萬億元人民幣,區內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包括金融業、專業服務、商業貿易、港口及航運、高新科技、旅遊業、工業和農業等,且隨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蓮塘口岸即將相繼落成,由香港出發,大概1.5小時以內的車程便可抵達近7成的大灣區城市,2.5小時內,則幾乎可抵達所有大灣區城市,即使是一天之內穿梭多地也十分便捷,大灣區9市及2個特別行政區絕對有加強交流、協調、合作的條件和誘因,整合成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具競爭力和消費力的城市群。
不過,由於港澳兩地實行「一國兩制」,與廣東9市之間隔着體制上、訊息上、邊檢上和市場上的屏障,導致大灣區之間仍然存在不少隔閡,若然要進一步融合成一個大灣區經濟圈和生活圈的話,很需要各地政府在背後推波助瀾,推出更多有助交融互通的措施。對此,筆者有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四通」的建議。
首先,是「基建接通」。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成功整合,加強協調,很視乎跨境交通上的便捷性。到底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交通往來,可否更快、更便宜呢?例如香港往大灣區的海運航線可否更多、更頻密呢?特區政府能否提供多一些補助,讓市民往內地的通關費用降低,尤其是經港鐵到羅湖或落馬洲的費用?此外,關口內的邊檢人員及查驗通道是否足夠?內地旅客的入境時間會否太久?都是值得檢討的。
投資者已真金白銀投下信心一票
其次,是「資訊互通」。大灣區內的各市市民,日常是否都接觸到其他地方的資訊呢?例如港人普遍對內地的政策法規、市場動態及消費娛樂資訊有多少了解?廣東9市對港澳資訊又有多了解?筆者認為,大灣區內的政府應多行一步,多舉辦宣傳活動向市民介紹各灣區城市的特色和資訊,增進各市之間的資訊互通,從而以資訊互通來促進人員流通。
第三,城市群內的各政府應增強「政策溝通」。畢竟,協同效應源於不同城市之間各有不同的定位和競爭優勢,政府與政府之間應有更多政策上的溝通,加強彼此間的分工合作及協調聯繫。現時,粵港之間經已有恒常性的聯席會議,在未來,就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是否應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聯席會議」?
最後,是「民心相通」。促進大灣區城市群內6,600百多萬居民的溝通聯繫,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友誼,對於消弭妨礙城市間進一步合作的不穩定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建議特區政府加大力度資助青年學生到粵港澳大灣區考察交流,多與大灣區內的社會團體聯合舉辦活動,促進友誼。
資本是會表態的。自從李克強總理於《工作報告》提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本已呈現疲態的灣區樓價重拾向上攀升的動力。足以證明不少投資者也看到大灣區的前景,甚至已真金白銀投下信心一票了。筆者深信,只要各市之間共同做好基建接通、資訊互通、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的「四通」工作,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定會整合得更迅速及順利!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7年05月19日
評論